建设一流大学,何不向跨国公司借把力

2016-09-09信息快讯网

当今世界,企业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跨国公司的崛起。

英国著名学者诺瑞娜·赫兹曾指出:“21世纪的国际政治越来越与领土利益无关,而与经济自由和市场占有率有关。现在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20%的资产。”赫兹举例,全球前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

可见,跨国公司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从早些年开始,国际上就有一种声音,认为我国在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特别是跨国公司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较大欠缺。3年前,《纽约时报》 记者凯斯·布赖施撰文指出,“用西方的标准看,中国的教育方式也有点过时,似乎不适合培养企业家,或者跨国公司青睐的那些社会技能出众的管理人才。而能否大规模地培养创新人才,在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竞争,对中国的高等学府来说,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国内高校和跨国公司签署合作关系的并不少。但提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及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我们仍然需要深入探讨以下问题:大学和跨国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 跨国公司究竟需要大学毕业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为企业服务? 中国的大学与跨国公司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

跨国公司和中国高校的合作呈不均衡状态

跨国公司和中国高校的合作现状如何?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先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主管教学、科研或人事的副校长和处级相关主管人员做了访谈,并对国内812位高等院校的主管教学、科研或人事的副校长和处级相关主管人员发放了问卷。

调查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惠普、IBM、美国德州仪器、英特尔、微软公司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合作等。但是,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发展非常不均衡:同中国地处沿海和发达区域的合作较多,同“985”“211”高校合作较多,同中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合作的高校数量较少;同中国地方所属高校合作较少;同中国综合大学和工科类高校合作较多,同中国文科类、师范类等类院校合作较少。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52.35%的部属高校和跨国公司“有,且是长期合作的”,而民办高校是46.15,%,最低的是省属高校,仅为17.33%;在和跨国公司“有,但只是短期合作”方面,部属高校为40.27%,省属高校48.44%,民办高校38.46%;此外,有34.22%的省属高校表示“从未与任何跨国公司有联系”,这个比例远高于部属高校(7.38%) 和民办高校 (15.38%)。

大学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形式有多种,包括跨国公司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创业基金;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与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教材或课程;企业委托高校对公司职工进行定向培养、培训,高校向跨国公司输出科研成果等。

无论是部属高校、省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项目,以设立奖/助学金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和与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在联合开发教材或课程方面,三种类型的院校占的比例都不高;在向跨国公司输出科研成果方面,部属院校比省属院校要高出一倍,而民办高校的统计是零。

再看毕业生去向。无论是部属、省属、民办高校,无论是普通还是成人高校,毕业生进入跨国公司的比例都很低。有7.81%的部属高校毕业生进入跨国公司的比例超过15%,省属高校毕业生进入跨国公司的比例超过了15%的院校仅为1.12%。部属高校毕业生进入跨国公司的比例在10-15%的院校仅为6.25%,省属院校仅为1.69%。

根据调查,中国绝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机构和负责人负责校企合作。但对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管理的部门比较松散,一般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通常设在学校的科研部、校企合作部,或者国际合作部。绝大部分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是都是分散在院系里,由院、系、所自行联系合作事宜或者是教师/行政人员的个人行为。

在目前的国内高校中,清华大学的管理最为系统。2004年清华大学海外项目部成立。清华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提倡与世界著名企业进行前瞻性合作。最高级的合作模式是校级联合机构,合作年数是5年,合作投入起点最少3000万人民币,此外还有一些联盟,清华大学在不少联盟中承担着重要的工作,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北京大学2008年底,在科学研究部下面设立了海外项目办公室,负责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外的政府项目以及基金会,以及部分海外企业的项目。另外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也负责国内和国外的企业合作以及技术转移的事务。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设有专门的海外项目办公室,但专职管理人员很少。

在我们对中国高校问询“希望跨国公司通过何种方式共同培养人才?”的问题时,很多答卷者提出,希望跨国公司提供国际标准的培训项目。一位答卷者提出希望跨国公司的实验室或研究室能够吸收文科的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研发,建立合作关系。

问卷调查还显示:无论是部署、省属还是民办高校,都主要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激励 (包括减税,经费支持) 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并共同培养人才。

发现“人才泡沫”现象后,跨国公司更青睐成熟踏实的学生

我们的课题组除了走访高校,课题组也对微软、甲古文、普华永道、英特尔、思艾普 (SAP)、超威半导体(AMD)、塞默飞世尔等跨国公司进行了专访,并且对在北京的30余家跨国公司的高管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发放问卷。

跨国公司在人才招聘和使用时究竟采用哪些标准呢? 责任心、主动性、团队精神、学习能力、适应性、专业知识、上手快、踏实稳定、创造性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标准。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往往被列为录取和评价最重要的标准,而创造性则放在评价标准的最末一项。其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绝大部门属于生产、操作、程序运作、销售部门,他们更看重对事业的责任感、企业的忠诚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上。

除了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外,许多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尤其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企业往往将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作为考察的重点。很多跨国公司表示,公司并非很在乎应届生是否出自名校,也不是特别强调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培训体系较为自信,认为只要应聘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那一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脱颖而出,因此,在面试中这两项考核十分关键。

一些跨国公司人事主管认为,近年来在招聘中发现“人才泡沫”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人只关注职位和薪酬,很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积累经验。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好高骛远,缺乏务实态度。他们强调“人才过分的自信只会给企业带来不安全感,我们在招聘中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总体上看,公司当然喜欢招聘聪明的学生,但同时更欣赏成熟、踏实的学生。

国内考试与教育服务供应商“TAT数据”作了 《2014年度中国高校学生通用就业能力排行榜》 的调查问卷,所谓就业力即指“可雇用性”,包括言语理解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策略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五项。根据对国内454所高校104930名毕业生的抽样调查,通过定量分析,结论是:第一,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普遍不足,有待加强;第二,传统名校就业力排名没有优势。

对此,一些专家的解释是:首先,此排名依据的是每年度企业校招考试中的高校毕业生成绩,传统名校中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深造,没有进入求职市场;其次,我国高校教育依然存在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型课程的问题。以用人单位看重的就业能力和评价标准做衡量,自然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的高校排名。

有趣的是,在对跨国公司问询“为提高员工的素质,贵公司希望大学通过何种方式共同培养人才?”的问题时,回答集中在以下的方面:希望大学鼓励优秀学生进企业实习,而不是把优秀学生都绑在自己教授的实验室和项目上;通过校方和企业更多交流,了解用人需求,分享资源,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接触社会和企业的机会;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工作,合作课程,共建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以社团支持和资助等等。

人才本地化策略成为跨国公司招聘人才的主旨。由于跨国公司与本土公司对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用人成本的不断增长,跨国公司人才的聘任与使用策略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从聘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转变为聘用中国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中国从生产基地逐渐变为研发基地和营销中心。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地化战略,具有双向性。从跨国公司角度来说,不仅包含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而且也希望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忠诚度。调查显示,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本地化程度越高,中方员工的稳定性也越好。

当然,跨国公司非常强调人才的国际视野。国际化的公司,都强调同时开发本国市场和海外市场,而且公司的海外市场发展往往更快,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强。不少跨国公司强调让本地员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公司文化,使他们消除中西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许多跨国公司人力主管都强调:公司看好沟通能力强,英文出色,同时眼界开阔、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有助于教育体制创新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跨国公司与中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势必进一步加强。

跨国公司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有其区别与其它就业领域的特殊性,用人特点也有别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可以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教育体制创新,推动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

加强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合作,笔者的具体建议如下———

1、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是市场行为,但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规律,双方都要提高对此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跨国公司是不同于本土公司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实体,它既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作用、职能、用人标准和社会责任,也有其自身特征:国际化、侧重研发、注重与所在国的密切融合。这使得跨国公司对人才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同高校合作也存在着必然需求。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大学的自主行为。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并推动这种合作。

最近,一个富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就是,微软公司出资40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推动清华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在美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该学院倡导全新的国际化教学模式,通过营造一个全方位的、与项目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在学生和教师、高科技企业和大学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共同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各类全球性议题。学院将邀请全球大学和企业的优秀学者、研发人员参与,同时开设中英文课程,搭建具有多元文化优势的开放性教育和科研平台,培养全球经济发展和科研创新急需的综合人才,为中西文化融合互补、高端合作探索新模式。

2、政府要制定引导促进大学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的法规。

近些年来,西方学者从研究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过渡到研究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移植并借用生物学的概念,将这三者的关系用三螺旋理论加以界定和解释。

三螺旋理论是利用一个螺旋型的创新模型,描述了在知识商品化的不同阶段,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密切合作,使三种力量交叉影响,促进整体协同发展。三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学、产业和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其中关键的是,在公共与私立的、科学和技术、大学和产业之间的边界是流动的。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应制度,更没有高等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之间关系的法律规章。现在已有专家建言,要尽快出台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各方面权责,完善相关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这方面,美国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密切企业与大学合作关系的政策法规,还引导和直接拨款资助大学、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的高科技计划外,通过诸如“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之类的产学研合作计划,以经费匹配为纽带,吸引企业家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多渠道地筹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大学与跨国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合作是多方位的,但重点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层面,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所以,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密切结合,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层面。在课程编制与教学中展现某一领域的经典基础理论,展现该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重大科研成果,展现跨国公司研制出的国际先进核心技术,并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把握这些教学精品的精髓。精品课程的编制与讲授一定是一流的教师和一流跨国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

文/周满生(作者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跨国公司“来去之间”有何玄机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考评体系
上海大学新生报道 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寝室
《微微一笑很倾城》在上海松江大学城华东政法大学取景拍摄
韩正:精神文明建设的魂和根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盘点各国航空公司飞机餐 差距太大今时不同往日
【学习时刻】参会专家刘卫东: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世界波
以人为本 习近平提出四大原则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
复旦大学昨迎2016级本科新生
大学新生当心!上海铁警发布新生上学防骗小贴士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支援部队
送孩子上大学咋就“丢人”了
集装箱高空坠落万瓶红酒碎满地 装卸公司赔偿17万
神龙公司成都工厂投产 首款产品东风标致4008荣耀下线
奥巴马的政治遗产TPP要黄?
大学全面进入“95后世代”这意味着什么
第二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开幕 共商务实推进信息港建设之道
上海交通大学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微电影《爸妈》催泪全场新生
聚中华智慧测天地方位——记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延平
丰田在总公司工厂内建设"零"排放大楼
传演员歌手乔任梁意外死亡 公司老板确认死讯
壮观!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军训五千名新生行如流水
月薪上万工薪阶层抱怨月嫂太贵 家政公司推出钟点月嫂
上海300名进藏新兵大学生占8成 优惠政策非常多
上海一流学科建设成绩喜人
2017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烈士名誉不容抹黑——聚焦邱少云烈士之弟诉孙杰、加多宝公司纠纷案一审宣判
韩正主持召开崇明生态岛建设专题会,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立岛原则
以更高标准更开阔视野建设生态岛
上海追逐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再提速
落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73家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