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争议声中,“巴铁”越炒越红

2016-07-16信息快讯网

 

报记者 张晓鸣

风和日丽的早上,你开着爱车,哼着小曲,行驶在宽阔的大道上。突然,头上飘来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呼啸而过。对这个头顶的庞然大物,不知道你会作何想?

最近,有一项名为“巴铁”的项目被热炒:巴铁横跨两个车道,分上下两层,上层载客,下层镂空,镂空底层高度为2.1—2.2米,无论静止还是行驶,2米以下的小汽车均可自由通行。之所以取名巴铁,因为它具有和地铁一样大的运力,还能像巴士一样在地面上运行,就像巴士和地铁的结合体。

能够解决令人头疼的城市拥堵,绿色环保,每公里配套造价只及地铁的十分之一,肚里可跑小汽车,全世界最大的巴士,而且是中国本土原创……对此,更多的人对它的前世今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能落地的最佳发明

6年前,巴铁并不叫“巴铁”,而是另外一个名字———立体快巴。

2008年,民间发明人宋有洲思考如何利用城市道路上层空间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半年后发明了“宽体高架电车”,这算是立体快巴的前身。宋有洲和他的立体快巴第一次被广泛关注是在2010年。在当年5月举办的第13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立体快巴的身影夹杂在众多的科技发明中间,被央视《新闻联播》 的镜头匆匆扫过。随后,该消息在互联网上悄悄弥散,并受到国际关注。8月份,《纽约时报》 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报道。当年 《时代》 周刊上,立体快巴与苹果iPad等一起列入2010年50大最佳发明榜单。

从现在来看,《时代》 周刊评选的发明有些“无厘头”:评选缺少客观标准,大多是编辑任性而为的主观判断。6年过去了,当年同期上榜的苹果iPad已经从辉煌逐渐走向平淡,谷歌无人汽车也上路测试,而立体快巴换了一个名字仍然还只是一个概念。唯一不变的是,无论是叫立体快巴还是叫“巴铁”,在推广的时候他们都不忘提及自己是2010年50大最佳发明。

据“巴铁”科技公司的官网介绍:“巴铁”是一项将城市快速公交(BRT)与地铁机车等优点融为一体的全新技术发明,适用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路面的上空,总长度为58-62米,总高度4.5-4.7米,宽7.8米,分为四节,每节长12米。

“巴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空间,下层通行的小汽车与巴铁互不干扰,以此避免现有传统公交车和小汽车争路的现状。如同一辆在公路上奔跑的宽体短型列车,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平均时速为40公里,可以同时容纳1200-1400名乘客(见上图)。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波士顿两位设计师就曾提出了类似立体快巴的设想,名为“Bos-Wash Landliner”。但其一直处于概念阶段,没有实践项目。而在一些网友调侃当中,“巴铁”无非就是一个“放大的龙门吊”。

据称,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曾参与该项目论证并出具报告。但随后,该院对媒体声明,上海交通大学确实有一两个老师参与了评估,写了评估报告,但参与项目是个人行为。

悬在半空的“巴铁”

那么,“巴铁”能不能真正上路呢?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告诉记者,“巴铁”的创意不错,但是作为交通工具要真正上路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要解决。“中国的路况十分复杂,没有什么障碍的时候汽车之间已经相当拥堵,”孙章说,“假如加上这么一个大车,发生的问题会更多。比如小车与小车之间,小车与大车之间会不会发生摩擦和干扰?”

只有2.1米的高度,小汽车敢不敢从下面驶过?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汽车高度都在1.6米以下,越野车高度在1.7-2米,而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对隧道限高的标准是:二级以上公路隧道净高在5米,二级以下是4.5米;按车辆类型分,小客车最低限高为3.5米。显然,2.1米的高度对于驾驶员来说,过于压抑,也不安全。

另外,车厢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乘客乘降需要特殊的站厅,其便捷性和亲和力都受到一定影响。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者救援将会对此类交通工具的真正运行提出挑战;其次,因为是高位乘坐,其舒适性相比低重心或者低地板的交通工具会显逊色。

“对于下方行驶的小汽车,车臂两侧会设置有防剐蹭护栏以及斜面防护装置,同方向行驶的车如果产生剐蹭,会起到临时保护的作用。”宋有洲回应,一旦

发生紧急事故,如发生火灾等需要疏散乘客时,上方每一侧的舱门都有紧急逃生设计,类似飞机的救生舱门。

另外,如何解决电的问题。大多数城市已经把架空线落地,但如果巴铁的电力还需要架空线,这就会是个问题。而在城市现有的路况下,市政建设是否愿意铺轨道、架空线、建站台,这些大规模改造也是个问题。“巴铁”的车辆制造、运行、电力供给、制动、安全等相关技术标准,涉及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等诸多政府部门,还涉及城市管理者甚至是私家车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想打破现有格局,比登天还难。

孙章表示,交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任何一项大众交通的新技术要上路,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无论是从模型开始,3:1,2:1,到1:1的样车必须经过实地的反复认证,比如停站、上下客、掉头拐弯、故障排除等等。

“这更多的是一个概念上的发明,从技术上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在已经拥堵的地方有它更拥堵,在不拥堵的地方又无必要。”也有专家直言不讳。

“套路,都是套路”

最近,“巴铁”的推广力度加快了。

7月3日,在种种质疑声中,研制方终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车体。这也是世界首辆巴铁模型车。这个车长22米、宽7.8米、高4.8米的钢铁怪物,与其说是样车,不如说仅仅是一个空壳。车身内没有任何动力控制系统,没有仪器仪表设备,更没有车轮,整辆车被9个千斤顶高高架起。随后,这辆车就会被拆解,然后运到秦皇岛。据称,8月巴铁将在秦皇岛进行上路测试,但试跑的路段长度大约只有300米的直线。

为何在销声匿迹了6年之后,当年的“立体快巴”改名“巴铁”复出?

据报道,宋有洲与主营P2P理财的华赢集团于2015年合作,成立了巴铁科技公司。半年多以来,宋有洲和华赢集团董事长白志明带着“巴铁”项目参加科博会、京交会、上海轨道交通展、“低碳发展、绿色生活”公益展等各种展会,展示巴铁的环保魅力和经济效益。

但是按照巴铁公司测算,“巴铁”造价为每公里1.2亿元。

愿景很美好,钱从哪里来?“巴铁”的方案之一是募集基金。近日有媒体报道,华赢集团旗下的北京天尔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募集“巴铁基金”,该款“北京巴铁项目基金”规模5000万元到1亿元,认购金额为100万元起,对外宣称预期年化收益12%,项目挣钱渠道主要是线路运营、站台上铺、车厢广告、站台传媒以及其他衍生出租产业等。

此外,巴铁公司对外表示,企业已经先后和5个地区的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分别是秦皇岛北戴河区、天津河北区、沈阳沈北区、河南省南阳市和周口市。

其实,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报道,立体快巴对外宣称,项目将率先在北京门头沟区启动,项目整体规划已上报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等待批复。根据规划,未来将在门头沟建设189公里的“立体快巴轨道”。然而,2011年初,在北京门头沟区两会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询问“立体快巴轨道”的项目进展情况。门头沟区负责人表示,立体快巴仅仅是研究性项目,没有这回事。

被这一新发明裹挟进来的政府官员、专家和商人们正集体上演着一场事先张扬的发明秀。而关乎技术本身的优劣,至今仍是莫衷一是的口水战。图:CFP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