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政治大戏难解奥林匹克危机

2016-07-25信息快讯网

无论对于禁药丑闻频发的俄罗斯体坛,还是承受着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 和外界舆论双重压力的国际奥委会 (IOC) 而言,刚刚过去的这一天势必会在未来被不断提及。在奥运百余年历史上,从未有一个国家因为禁药问题而遭到全面封杀。俄罗斯人会否开启这一并不光彩的先河? 全世界媒体无论立场如何,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问题的答案。

历时逾两小时的内部会议后,一切尘埃落定,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如英国《每日邮报》 周日版此前报道的那样,彻底将俄罗斯代表团拒绝在里约奥运会的门外,而是将禁赛与否的决定权“下放”给了各单项联合会手中。对于俄罗斯人而言,这自然算得上欢喜结局。而国际奥委会也顺应了西方舆论民意演足了一场大戏,最终以如人所料的“踢皮球”方式,将处罚权踢给各单项协会,也就意味着踢向不了了之。

但奥林匹克运动却不会因此从深陷的危机中抽身。层出不穷的禁药丑闻正在侵蚀着这项赛事的神圣,而在俄罗斯代表团禁赛问题背后,太多疑似掺杂着政治因素的声音则不禁让人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莫斯科与洛杉矶那两届因政治斗争而充斥着纷扰的奥运会。

禁药阴霾笼罩体育世界

仅仅一年时间,就足以改变世界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如今,当人们谈起俄罗斯体育,除却禁药丑闻,似乎不会再将其与普鲁申科、霍尔金娜、伊辛巴耶娃这些传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这并非人们处心积虑的选择性遗忘,只能怨眼前的事实太过触目惊心———继俄罗斯田径队大规模服用禁药的丑闻被曝光后,上周,WADA一系列调查结果揭开了该国体育的更多黑暗角落。这份名为 《麦克拉伦报告》 的调查文件称,在2012年至2015年间,多达643位俄罗斯运动员涉嫌服用禁药,涉及项目达30个。更令人担忧的是,WADA发现,部分涉事运动员的尿样曾遭替换,或在此前的检测中无故消失。

这些蹊跷的细节难免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如今已臭名昭著的俄罗斯反兴奋剂实验室。作为俄罗斯田径禁药计划的前核心人物,曾执掌实验室多年而后“叛逃”美国的罗琴科夫曾透露,透过实验室墙上的小洞,以干净尿样替换含有禁药的样本,是俄罗斯田径界隐匿运动员服用禁药的惯用手段。而在俄罗斯,类似的大规模、流水线般安排运动员服药的行径恐怕并不止于田径界,这种有着缜密部署且与国家强力部门、反兴奋剂机构紧密联系的集体行为,其触角已遍及诸多领域,甚至包括残奥赛场。昨天,国际残奥委员会也公开申明,将在下月初公布对俄罗斯代表团的处罚结果。

事实上,就在 《麦克拉伦报告》 中这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被公布前,由加拿大法学教授麦克拉伦主导的独立调查小组就已率先披露,除了在伦敦奥运会上犯下种种掩盖运动员服用禁药恶行的俄罗斯田径队外,两年后的索契冬奥会,该国体育部同样导演了一场瞒天过海的骗局。《纽约时报》 披露,身处这样一张严密而又系统的兴奋剂使用网络中,违规的运动员若非更改国籍,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作为严密的禁药计划中的关键一环,无论是服药或是行贿官员以提前获悉尿检信息,都成了他们的“职责所在”。

外界对于俄罗斯体育界禁药问题的关注,始于德国ARD电视台于去年8月播出的纪录片。然而早在2013年夏季,《每日邮报》 周日版已就该问题刊发过报道,而彼时,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里迪对此就已有察觉。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驳回俄罗斯68名田径运动员针对国际田联禁赛令的上诉申请后,同样身处风口浪尖的里迪承认,自己的工作存在失职之处。

倘若这一彻底而又深入的调查没有姗姗来迟,或许腐化而又堕落的俄罗斯体坛未必会沦落到如今这番下场。但舆论常常忽略的是,禁药阴云所笼罩的又岂只这一个国度。伦敦奥运会后,肯尼亚田径队逾40人曾因涉嫌服药遭到禁赛,而另一大重灾区举重项目,则有多达八支代表队因国内选手屡次涉药而被核减奥运参赛名额。这些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毕竟已有太多事实证明,如今的药检程序并非毫无破绽,正如国际奥委会此前对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尿样的两轮复检结果所显示的那样,1243例样本中多达98例呈现阳性,比例相当之高。

惩戒还是政治斗争?

即将到来的里约奥运,将是俄罗斯体育为其深重的罪孽“还债”的时候。即便如今获得国际奥委会“赦免”,仍有不少俄罗斯选手无法前往里约。然而回顾答案揭晓前的那场争议,在兴奋剂这样理应以无罪推定作为判定前提的问题上,倘若真的一刀切式地将所有俄罗斯选手禁赛,是否真的合理呢? 这一如今看来有些过激的提议,真的只是出于惩戒目的的考虑吗?

问题的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在前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庞德看来,“封杀俄罗斯队是不用思考的决定”,那些“干净”的运动员可以以个人选手的身份前往里约。庞德的言论代表着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绝大多数成员的心声,美联社指出,世界反兴奋剂领域权威人士不断向国际奥委会施压,以求对俄罗斯进行最严苛的制裁。

然而在不少人看来,封杀整个俄罗斯代表团的提议掺杂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政治考量。《麦克拉伦报告》 公布前一天,多个西方国家奥运代表团集体发出了禁止俄罗斯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提议,这个蹊跷的时间差也让很多人读出了异样。

在昨天这样的敏感时刻,《洛杉矶时报》 在其官网显眼位置刊登了一封意味深长的读者来信,并为之标注了“别让西方世界与俄罗斯的政治斗争流向奥运”的标题。“将某一国家孤立,惩罚无辜者,对其他国家的违规行为熟视无睹”,在这位名叫亚历山大的美国人看来,禁止所有俄罗斯运动员参赛是西方世界对奥林匹克的亵渎与利用。普京此前也曾厉声指控,那些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方案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阴谋。但这位强硬的领导人不久后罕见地改变了态度,以建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方式向国际奥委会以及与其私交甚笃的巴赫示好。

法新社的报道用“如同走钢丝般”形容巴赫过往数周的态度与行为,“他回避一切敏感问题,也拒绝透露自己在这一问题中的立场”。甚至当国际奥委会昨天作出令体坛舒了一口气的决定后,巴赫也没有正式面对媒体。如果你对30多年前那两届因政治而变味的奥运有所了解,就不难理解巴赫的审慎。毕竟,“抵制”与“政治”或许是奥运会百年历史上最沉重的词汇。198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65个国家和地区以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四年后的洛杉矶,前苏联则联合民主德国等代表团,报复性地拒绝参赛。

从新西兰代表团当年打出的黑色五环旗,到部分运动员拒绝赛后升国旗的庄严仪式,当政治斗争的硝烟被引向体育赛场,奥林匹克运动所失去的岂止是精彩的场面? 而这也自然是巴赫及国际奥委会所不愿看到且难以真正躲开的局面。诚如巴赫的前任萨马兰奇所说,“体育不涉及政治,这说起来很容易。不过在现实中,却完全是另一码事。我认为,体育不得不与政治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在某些国家里,就不能没有政治。”

报记者 谢笑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