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0世纪大师永远“活”在上海

2016-07-26信息快讯网

让20世纪大师永远“活”在上海-信息快讯网

观众在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认真观看展览。

“我跟着爷爷长大,他是个慈爱、宽容的人。从他的回忆录里,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刻苦认真。”伴随着茅盾的长孙沈韦宁充满感情的回忆,“贴近大地的灵魂——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图片文献展”昨天在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拉开帷幕。

沈韦宁从美国飞回上海参加本次活动。谈及爷爷对自己的影响时,沈韦宁坦言,“永远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爷爷诞辰120周年之际,更需要继承他的精神。”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昨天参观展览后表示,“网络时代写作者心态容易变得浮躁。在茅盾先生的年代,他脚踏实地,对社会有着广泛深刻的体验与认知。茅盾先生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这一代写作者学习与继承。”

2016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茅盾一生的革命与文艺实践都是从上海起步:1916年他入职商务印书馆,从此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近20年,完成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外来青年到中国新文学运动标志性人物的转变。在上海,25岁的茅盾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样在上海,30岁出头的茅盾写出了紧扣这座大都市脉搏的《蚀》三部曲、《虹》、《子夜》等代表作。张炜认为,茅盾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日子,也是他创作和文学成就最高的时期。“上海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说明上海没有忘记大师。茅盾是上海的骄傲,上海给了他写作《子夜》的灵感,而这座城市因为作家参与,变得丰富伟大。”文学评论家、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认为,系列纪念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精神文化回溯,将大师更广泛推向社会。潘凯雄说,“一座城市只有自然景观,会让人觉得有所缺失。一旦说起曾有大师先贤,人们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茅盾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数以百万文字,他与这座城市互为滋润。没有生活在上海,就没有《子夜》。通过《子夜》,我们更加了解上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上海从1900年代开始,云集了很多大师,这是上海的骄傲,值得不断开掘。”

“贴近大地的灵魂——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图片文献展”展览由解放日报社主办,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和浙江桐乡市档案馆协办。文献展由“在上海,成为茅盾”“摩登·茅盾”“茅盾的会客厅”三部分组成。展品共100余件,包括茅盾青年至中年时期的老照片,茅盾重要作品手稿及茅盾回忆录的部分手稿,茅盾作品初版本以及展现茅盾与友人交往的书信图片等。其中由桐乡市档案馆提供的很多手稿资料为首次向公众开放展出,而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桐乡市乌镇茅盾故居纪念馆提供的大量老照片则为观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茅盾影像。

这是解放日报社人文活动品牌之一“大师在上海”的首个活动。“大师在上海”通过展览、讲座、沙龙、研讨会、电影放映等形式,展现20世纪大师级人物与上海的交集,探寻上海这座城市在孕育大师方面的传统与贡献。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