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支强大军队的崛起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6-07-31信息快讯网

美国为何能够保持世界军事变革领先地位,俄罗斯军事改革在试错中取得哪些成果,中国近代屈辱史带给我们什么经验和教训……借上海远东出版社《强军策》首发之际,刘亚洲、任天佑、王卫星、徐焰、王志国等军事专家就“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脚步”话题展开研讨。他们在世界大国发展的历史纵深和军事强国竞争的现实维度之间喻古讽今、借石攻玉,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进行思想碰撞和理论探索。

刘亚洲:要敢于撕开旧藩篱

“第一条决心要大。”“第二条才是工作要细。”对军改,邓小平说过这样的话。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习近平主席提出这样的要求。

邓小平和习近平说出了同样一个道理:军队改革是“铁腕”的事业,需要的是“断腕”的勇气。

“改革的阻力来源于自己,最危险的敌人也是自己,固步自封必将断送未来。”国防大学政委、空军上将刘亚洲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为例,指出中国的旧军队正是因为“不愿意触及个人利益”而错过了改革时机。“只要是私利,就终究会被打破。不被自己打破,就被别人打破。”他拿鸡蛋破壳来形容———从内向外破壳,是突围,是蓬勃的新生命的诞生;从外面破壳,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美食。

刘亚洲指出:“落后的军队不一定是劣势装备的军队,但一定是观念陈旧的军队。改革首先要改革思想,要敢于撕开旧事物、旧体制的藩篱。”

美军一直站在军事理论创新最前沿,从海权论到信息战,从空地一体到全频谱作战,每隔几年就推出一个崭新的军事学说。刘亚洲认为,中国军队应该学习这种强烈的超前意识,但在具体改革措施上,绝不能亦步亦趋。“每一支强大军队的崛起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军改不能脱离国情和历史。历史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其他的门。”当下的国情之一便是国家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刘亚洲说:“军改必须适合国家战略的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任天佑:要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少将任天佑以“坚定不移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题,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发表演讲。“越不可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任天佑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由大向强才能底气更足、腰杆更硬,才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军事改革呈加速之势,无人、隐形、水下、反导、太空、网络、远程打击、光学、动能、定向能等新武器陆续问世,成为军事强国竞争的新宠。在这场竞争中,任天佑提出:“不仅要追赶世界军事发展潮流,而且要能够走在前列,引领潮流,使中国在技术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创新、军队组织形态、军事管理等领域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不仅要坚守自己的特色优势,而且要使传统优势呈现出新活力,形成抢占世界军事领域战略制高点的整体优势,以强大战斗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军队。”

任天佑说:“每一个变革的起点和拐点,都存在重新选择的历史机遇,都蕴含变革图强的战略契机。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要解放思想,中流击水,实现‘弯道超车’‘关键一跃’。”

王卫星:着眼打赢下一场战争

要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建设要求,首先就要对军事理论有所创新,对未来战争有所预见。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少将王卫星说:“创造不出新理论的军队,军事变革绝不会走到前列;不能走在变革前列的军队,绝不会成为新的战争规则的制定者;不能成为新的战争规则制定者,也就难以赢得未来战场上的主动权。”

王卫星认为,军队是为打赢下一场战争而存在的,而不能凭借上一场战争的图纸去复制,战争面貌的刷新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当我们的军事观念停留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时,生物化战争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在透明化战场上隐身队形时,文化战场已经崭露头角;当我们埋头寻求在传统武器上与世界军事强国缩小差距时,以定向技术为代表的光战争必将登上舞台……因此,必须准确地预见战争、把握战争、引领战争。”

目前走在世界军事革命前列的美军正在酝酿推动新一轮国防改革;俄军也根据俄西部安全环境的变化,对“新面貌”军事改革不断纠偏调整;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应该着眼打赢下一场战争,建设一支永不落后的新型的军队。王卫星认为:“在这一场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中,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甚至下下一场战争。强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本报北京7月30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