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花边亟待扶持“新传承人”

2016-08-07信息快讯网

 

赵锡祥(右)向徒弟传授萧山花边的技艺。报通讯员刘海波摄

通讯员 刘海波

萧山花边又称“万缕丝”,是浙江省著名传统手工艺品,因产于萧山区而得名萧山花边。萧山花边以构图严密、技艺精湛、工针多样、精致结实的特点,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世人誉为“世界工艺品中的东方奇葩”。

赵锡祥生于萧山坎山镇,16岁起开始跟花边打交道,1988年被授予萧山花边行业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日前,记者前往萧山赵锡祥家中,听老人讲述萧山花边的故事。

“我这一生与花边结缘,一辈子从事花边工作,见证了萧山花边的兴衰。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萧山花边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我真的不希望这项曾经享誉国内外的技艺在我们手中失传。”81岁高龄的赵锡祥对记者说。

源自意大利威尼斯

“说起萧山花边的起源,得说到意大利。在威尼斯共和国时代,精美繁复的威尼斯花边曾显赫一时。”赵锡祥说,1919年,4名意大利传教士带着这门技艺来到上海,找到商人徐方卿,想在中国“开枝散叶”。徐方卿带着传教士从上海来到萧山坎山,挑选了24名当地女性,学习挑花边技艺。“为何选择萧山?因为萧山自古就是江南的丝绸纺织重地,一直保持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女人心灵手巧。”经过培训,24名妇女掌握了挑花边技艺。接着,萧山坎山开设了第一家花边厂。从此,越来越多的萧山农村妇女学习这种挑花技艺。

1930年,经营萧山花边的厂商达30余家,挑花女工达2万余人。至抗战前夕,萧山花边已初具风格、规模,针法由最初传入时的2种增加到近10种,品种也扩大到长茶几套、台毯、床罩等。其间,用细线制作的重工花边已经萌芽,图案也由本地打样师自行设计。

赢得广泛世界声誉

建国后,萧山花边的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最旺盛时期,

萧山附近有27万多名绣花女工从事挑绣花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笕桥机场,尼克松看到贵宾室里挂着高6.3米、宽18.4米的《西湖风景》绣帘,赞叹不已。随行的基辛格甚至发出了“堪称世界花边之冠”的赞叹。据统计,当时萧山花边每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利润200多万元。

“花边经过在萧山近百年的发展,在技艺上已经融合了中国特色艺术元素,比如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中国古典版画的风格等;在针法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赵锡祥说,在巴西、意大利,人们把萧山花边作为女儿的陪嫁品收藏。在日本和墨西哥,每逢孩子生日、升学等喜庆日子,亲友们都喜欢以“万缕丝”馈赠。

据介绍,目前萧山花边仅针法就有35种,产品有几百个品种和1000多种规格,小到十几厘米的茶杯垫,大到几米的桌垫,甚至几十米的大型工艺品。赵锡祥说,花边这种起源于西方、在威尼斯已濒临绝迹的艺术品在萧山大放异彩。

机械制作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温度”

“目前,萧山的绣花女工已不足1000人,年轻姑娘愿意学花边手艺的越来越少。一些精湛技艺,如蛇皮绣、绕4针等针法,只有10多人会做,几近失传。”赵锡祥无奈地说,改革开放后,萧山人纷纷办厂经商,女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挣钱路子,剩余劳动力

越来越少。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工绣花渐渐被机械绣花代替。

“机械制作的花边永远替代不了手工制作的‘温度’和技艺。机械制作的花边只是生产线上一个普通的产品,而手工制作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工艺品。”赵锡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在努力从事萧山花边的保护和传承。2013年,萧山花边被浙江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萧山区政府建立萧山花边博物馆,希望将萧山花边的技艺传承下去。2013年,杭州市“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实行,首批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全国公开招徒。经过层层筛选,赵锡祥挑选了4人。近年来,赵锡祥将自己毕生的萧山花边工艺倾囊相授。

“‘薪火传承计划’学徒学期5年,每月政府出2500元的生活补贴,但这点钱仅够他们维持生活。满5年后政府将取消每月的补贴,生活的压力很有可能让他们不再从事花边工作。”赵锡祥呼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每月有补贴,其实对学习传承技艺的“新传承人”也应该适当考虑,可以按照“新传承人”的技艺评定相应的“工匠”等级,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只有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学习,从而将这项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