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的潮流已然来到

2016-09-03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 (见习记者姜方) 昨晚,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落下帷幕。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4位选手历经三周激烈比赛,角逐奖金高达10万美元的头奖。决赛结束后,各大奖项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颁发。来自日本的木岛真优拔得头筹,俄罗斯选手谢尔盖·多加金、美国选手黄凯珉、德国选手斯特凡·塔哈哈、美国选手林品任和中国选手柳鸣分获第2至第6名。

韩国选手宋知垣凭对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动人演奏,荣膺“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在国际一级赛事上,以中国曲目单独设立奖项,这是第一次,也是历史性的一步。”评委会主席、艾萨克·斯特恩之子大卫·斯特恩说,它标志着中国音乐的潮流已然来到。

中国甘肃会师中学的校长吴泰祥和副校长杜正权,以及来自阿富汗的女孩涅金·帕尔瓦克则分获“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

昨晚,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回顾本届大赛从筹备以来的点滴历程时,颇为感慨。“作为主办方,上海交响乐团是第一次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大赛,除了选手竞技,更想弘扬斯特恩将音乐当做信仰的人文精神,让所有人知道从事音乐行业究竟是为了什么。”全方位、高难度的赛程设置,一流的评委阵容和选手水准,让这场在上海举办的小提琴比赛受到全球瞩目。对此周平回应说:“我们希望给全世界的优秀演奏者搭建平台,也会更关注赛后选手们的未来发展。”

周平告诉记者,本次大赛对参赛者的要求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选手要在第一轮共完成两首帕格尼尼随想曲、伊萨伊及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半决赛更加入了室内乐合作,分为三大环节———钢琴三重奏、中国作品及奏鸣曲、与室内乐团合作莫扎特协奏曲 (且华彩部分需要自创);再加上决赛的一首炫技曲目和一首协奏曲,每位选手参赛之前都要准备长达4个小时左右的曲目量。正是通过这样的赛程设置,让选手的综合能力得以展现在评委和听众面前。此外,他们的高水平不只体现在技巧上,更体现在创新力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诠释上。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大赛组委会主任余隆指出,由于比赛不仅关注技术,从而暴露出不同选手在整体音乐基础的差距。“德国选手斯特凡·塔哈哈在莫扎特协奏曲环节用 《梁祝》 元素创作了华彩,西方音乐混搭东方韵味,令专业听众兴奋不已。而有些选手第一轮表现极佳,与乐队合作时却表现平平,最后止步决赛。”余隆认为,这恰恰能展现出音乐家应有的全面完整的素养,提醒演奏者该如何用音乐与观众交流,也为往后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方向。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