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持久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2016-09-07信息快讯网

9月3日中午,缅甸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届“21世纪彬龙会议”即和平大会闭幕。会议组委会宣布大会成功举办,期待6个月后各位代表再次相聚。为期3天半的和平大会旨在促进民族和解,实现国家和平。约1600名各方代表出席8月31日的开幕式,缅甸总统吴廷觉、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人民院议长吴温敏、民族院议长吴曼温凯丹等高官和诸多少数民族领导人出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中国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孙国祥应邀出席。

9月1日至3日,约750名来自缅甸政府、军方、少数民族武装、议会、各政党代表参会,70多名代表先后发言。

1947年2月12日,为团结多民族建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缅甸独立运动领袖、国父昂山将军等人与掸族、克钦族以及钦族的领导人,在缅甸北部掸邦小镇彬龙签署著名的 《彬龙协议》,核心内容是,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在协议基础上,缅甸1947年制订宪法,规定民族邦拥有自己的宪法、立法机关,掸邦和克耶

邦在国家独立10年后可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主体民族缅族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妥协,换取国家统一和独立,为日后少数民族分离运动留下隐患。1948年初缅甸独立,此后,历届中央政府均未兑现1947年宪法给予少数民族的诸多特权,反而收回部分权益,因此,几十个少数民族各自组织武装,反抗中央政府,内战至今未息。今年3月30日,民盟新政府宣誓就职后,身兼民盟主席、国务资政、总统府部长、外长、民族和解与和平中心主席等要职的昂山素季将民族和解与和平问题视为要务,继承其父昂山将军遗志和1947年“彬龙会议”精神,筹备召开“21世纪彬龙会议”。

昂山素季在和平大会开幕式讲话时表示,为取得迟到的和平,我们要进行讨论、协商,需要一个所有人都同意的框架,只有实现持久和平,国家才能发展。大会主要让各方代表表达观点和利益诉求,有几十个民族的代表发言。各方观点有相同点,也有很多差异。诸多少数民族的诉求尽管五花八门,但基本的共同点是希望通过谈判乃至修宪方式,大幅扩大地方自治权。

昂山素季在全部代表发言后发表致谢词。她说,和平是一项要持之以恒的事业,参加会议不只为一时和平,而是探索

如何实现永久和平,如何实现国家富强。

会议并未在解决民族矛盾和实现和平方面有具体的突破性成果,主要还是汇总各方观点,推动各方交流,为日后协商做基础。其实,正如英语谚语所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坦率而言,指望开一次大会就能解决持续数十年的民族矛盾和武装冲突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昂山素季和民盟新政府也意识到民族矛盾的解决、持久和平的实现不是开一次会就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民盟政府设定以后将每6个月举行一次“21世纪彬龙会议”,逐步解决问题,照此延续,希望在2019年或2020年时,缅甸全国实现完全和平。笔者认为民盟政府仍任重道远,主要原因有几个:

第一,会议原定7月召开,但因为民族矛盾复杂,筹备艰难,昂山素季及其助手们与多支民地武频频磋商,讨价还价,会期被迫延迟到8月31日开幕。

第二,会议的一些缺憾为未来和平带来不确定性。会前,政府军与掸邦、克钦邦、克伦邦的多支民地武还在交火。昂山素季计划邀请所有21支民地武参会,以体现包容性,但这个美好的设想最终遗憾地落空。最终,17支武装确认与会、一支派遣观察员出席。果敢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若开军3支武装均未参会,

因为其与政府、政府军会前并未谈妥参会条件。因此,有些少数民族人士就批评称,与会武装不齐,会议无法反映所有少数民族的心声,效果打了折扣。

第三,大会开幕当天出现“不和谐音”,缅甸最大民地武———佤邦联合军代表参加完开幕式即愤然而走,引发轩然大波。原因是,佤邦代表领到的不是正式代表身份识别牌,而是观察员身份识别牌,与其他参会民地武的身份识别牌不同。而且,佤邦代表始终无法向大会组织方求证到发言顺序与何时发言。因此,佤邦代表团在参加完大会开幕式后便离场。这给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平添了几分不安,他们认为,连实力最强的佤邦代表都受到如此待遇,未来其他更小的武装是否能被一视同仁?

第四,缅族与134个少数民族间的积怨已久,“病去如抽丝”,需要时间去解决问题。缅甸共有135个民族,各民族间积怨甚多,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在地方高度自治权、地方资源收益、民地武整编等问题上斗争激烈,谈判桌上一言不合,就可能触发战场上的冲突。

文/宋清润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