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萧后冠完成修复仿制,将在扬州博物馆公开展出

2016-09-08信息快讯网

 

5日,文物保护工作者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展示萧后冠仿制品。新华社发

综合实验室考古研究成果仿制的一件隋炀帝萧后冠近日亮相西安,这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委托北京一家公司精心仿制的。仿制的萧后冠金光闪闪,精美绝伦,让人们领略到了1300多年前这件皇后冠饰的富丽堂皇。记者看到,萧后冠仿制品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在西安的实验室考古结论,水滴、花树等元素完全呈现其中。

记者获悉,萧后冠仿制品已连同原冠扬州出土文物,以及该冠在西安清理出的饰件文物,由陕西省文保研究院运抵出土地江苏扬州,7日晚完成移交,20日前后将在扬州博物馆公开展出。

不是复制品而是仿制品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说:“目前复原的萧后冠,不能说是科学意义上的完全复制,而是主体结构基本一致的仿制。”

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原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军昌说:“萧后冠仿制品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是研究得出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研究成果的展示”。

作为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重要展示的这个冠,为何不能说是复制品而称仿制品? 杨军昌解释说,由于保护状况极差,无法一干二净地清理,萧后冠谈不上复原,也不可能完全复原,“一是国家有复制条例,复制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另外冠里面有没发现的东西,有些东西还不清楚,所以我们不说复制而说仿制。但我能肯定的是,仿制的萧后冠的主要材料是没有问题的。”

杨军昌告诉记者,经过高科技的仪器检测和分析研究,萧后冠当年制作时采用了金、铜、汉白玉等10种材料,饰件加工时经过了锤揲、焊接、掐丝等12类工艺。连同萧后冠在内,他们共在3个隋唐冠上发现了鎏金铜珠工艺,这是对隋唐铜钗结构和制作工艺的首次发现和揭示。萧后冠的结构、加工工艺、材料属性,为研究隋唐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可看到中国传统礼冠元素

“与以前接触的3个冠相比,萧后冠的结构最复杂。但该冠的考古现场原始信息保存较为完整,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搞清了其结构。”杨军昌说。

研究发现,萧后冠应为隋唐时期的命妇礼冠,发现时被放置在一个长约0.6米、宽约0.4米的木箱内,周围散落着残断的铜丝、破碎的铜片、粉化的小珠等小件遗物。整冠存在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现象,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

通过实验室考古清理并结合无损的X光探查,研究人员发现萧后冠的框架由两博鬓、呈十字交叉的两道梁和呈环带的三道箍组成。借助高科技仪器发现,整个冠上有13颗花树,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构成,其中铜花瓣166个,花蕊33个;在冠的后脑位置有12块水滴形饰件。实验室考古还发现两个博鬓、9只钿花、12个石人、16件领带形铜饰和一只花苞。

“仿制的萧后冠端庄大气,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礼冠元素。”杨军昌说。

原冠或为唐太宗所予哀荣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萧后冠实验室考古的目的就是理清冠的结构、用材、工艺,目前的修复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赵强说,萧后冠保存太差,为稳妥起见,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从立项到结项召开过5次专家会诊会,达成一致意见:不对冠饰进行完全清理,留下一些资料,等条件具备了,再展开新一轮的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届时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两年多来,专家们一点点清理掉了包裹该冠的泥土,这些土对冠起到了保护支撑作用。杨军昌介绍:“如果把土全部清掉,冠饰可能立刻会散架。所以结项后呈现在公众眼中的,仅仅是‘一坨’初具雏形的冠饰。”目前的发掘和研究已系统揭示了隋唐皇后礼冠的形制,但萧后冠还有很多待解之谜。

史料记载,萧后去世时81岁,作为隋炀帝的皇后却被唐太宗以皇后礼制下葬,极尽哀荣。专家认为,原冠或许不是萧后生前所使用的,而是她去世后唐太宗为她定制的。

(本报西安9月7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