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新能源汽车骗补首“亮剑”

2016-09-09信息快讯网

财政部8日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相关情况,并公开曝光了5个典型案例,这也被业内称为打击新能源汽车骗补首次“亮剑”。

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需政府“扶一程”,但如何综合利用好各种鼓励政策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虚报千余辆汽车信息意图骗补2亿多元

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财税扶持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也带来新的问题。

为整饬市场秩序,2016年初,财政部开展针对9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检查发现,一些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部分车辆未销售给消费者就提前申报补贴,不少车辆领取补贴后闲置。财政部也对5个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

其中,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6156万元。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均是在百余辆车仍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问题车型退出国家目录

针对上述提到的5个典型案例,财政部此次给出了处理结果:

———对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对另外4家企业,追回2015年度2416辆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并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同时,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4家企业中央财政补贴资格。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问题车型从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予以剔除。

及时提高准入门槛

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财政扶持。一些企业也表示担心,会不会因为出现骗补问题,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就会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财政补贴只是扶持产业政策的一个方面,还要靠包括税收、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引导,财政补贴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单靠补贴政策刺激,会令不少企业忽视发展投资和技术进步的长期规划。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及时提高准入门槛,引领技术进步,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健康轨道。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