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控指令背后的专注与奉献

2016-09-17信息快讯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了资源舱的结构和总装工作。在天宫二号的两舱结构中,下方的资源舱堪称低调的“幕后英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报记者许琦敏 张晓鸣 通讯员王薇 魏林君

15日晚上,天宫二号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带着开启我国载人航天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进入预定飞行轨道。

观看火箭发射的电视直播时,你是否留意过,每次火箭发射,总会听到“10、9……3、2、1,点火,起飞”“程序正常”“光学跟踪正常”这种简洁而程式化的指令,从指控大厅中传出。你可曾想到过,这些简单的指令背后,蕴含着多少航天人的刻苦与辛勤,专注与奉献。

精准测量监护航天器入轨

“程序转弯”“飞行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每喊出一句这样的指令,都包含着发射中心测控团队的努力与奉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高精度的航天测绘直接关系着航天器能否精准发射和准确入轨。这次,为天宫二号担负测绘保障任务的是中国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测绘导航队。这支组建30年的测绘导航队转战大江南北,及时校正地面和海上测控设备的偏差,用精准的数据,助推中国航天一次次辉煌腾飞。他们先后圆满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700余项测绘保障任务。

发射时,他们从来不会出现在电视镜头中。每次任务,他们总是最早进场进行地理测绘,又在大部队进驻之前悄悄退场。2003年4月,该队执行神舟五号测绘保障任务,需要紧急转场前往新疆进行测量保障。那是一次长达117天的连续作业。征途中,他们先后转战大江南北6个场区,跨越12省区行程1万多公里,为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回收提供了可靠的测绘保障。

面对不断升级换代的航天基础设施和迭代发展的测控技术,该团队始终紧跟航天发展最前沿。今年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任务中首次亮相的远望7号测量船,配备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测控设备,对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其船坞标校任务中,测绘导航队队长史线龙为了让手中测量设备跟上测量船的技术水准,自主研制“夜间辅助棱镜”和“高精度对点器”,解决了夜间瞄准的难题,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速度。这两项技术成果为远望7号测量船成功列装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申报了国家专利。

先做到“对国家问心无愧”

对火箭进行精确测控,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控总体团队的任务。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中,该团队负责首区测控设备跟踪测量。这几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发射任务密集频繁成了常态化,该团队开始研究高密度常态化状态下测控系统如何高效运转。经过不懈努力,测控系统在航天任务中逐渐摆脱了设备调动频繁、参数设置易变的状态,为顺利完成任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6秒!光学捕获目标!”指控大厅的清晰图像来自何方?或许你不敢相信,这是一台商业数码相机捆绑精密雷达的杰作。它的作者是此次飞行任务某光学设备电视系统负责人陆胜旺。

这位在17年中先后参加了11次载人航天发射、40多次卫星发射任务的航天老兵,不断钻研如何让跟踪设备获取更完美的数据。白天忙设备,他利用夜深人静的时候,查看了近几年设备拍摄的几乎全部光学图像,逐一回看,查找不足。终于,经过缜密分析,他结合天宫二号任务晚上发射的特征,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使图像更加顺畅平滑稳定。

他的工作地点距离生活场区将近40公里,任务期间,有时一周都难得回去一次。一边是“天字号”任务,一边是身体欠佳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这种两难在陆胜旺心中纠结。可他仍然先坚持做到“对国家赤胆忠心,问心无愧”,对妻儿的“深感愧疚”,他尽量找机会弥补。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陆胜旺式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制氧、推进剂化验、塔架维护、供电保障……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岗位,都需要航天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付出。平时任务繁忙,难得休息,他们会搭乘来回6小时的长途车去酒泉,带孩子吃上一顿肯德基,满足一下那小小的愿望。“航三代”柳晗说,尽管小时候父母几乎没时间陪自己,可耳濡目染,他理解了父母的付出,大学毕业后回到戈壁滩,成为一名航天人。在女儿出生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只陪伴妻子度过了两个完整的周末,“尽管女儿现在都不让我抱,可我相信等她长大,会理解我”。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