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米”3年内有望上餐桌

2016-09-22信息快讯网

 

全国首个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在武汉研发成功,这项技术将使现有水稻亩产提高20%,还将使大米蛋白质含量提高30%,3年内这种“超级大米”将走向市民餐桌。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

多倍体水稻将是继袁隆平院士多年培育的“超级稻”之后,又一具有突破性的“水稻革命”。对此,袁隆平称:“水稻今后要取得大幅度增产突破,多倍体水稻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近20年研究突破技术瓶颈

湖北大学、武汉市农科院近日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项原创性育种新途径———多倍体水稻育种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本月底,包括袁隆平、谢华安、傅廷栋、朱英国等4位院士在内的国内种业“大咖”将聚首武汉,以“多倍体生物育种与创新”为主题研讨多倍体生物育种技术。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后半叶,我国水稻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面临高产徘徊局面,亟待探索新的育种技术途径。多倍体育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933年,日本人率先发现野生多倍体水稻,但结实率低,国际多倍体水稻研发一直进展缓慢。

从1999年开始,湖北大学教授蔡得田与袁隆平、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卢兴桂在国内率先提出多倍体育种新战略: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育种,在杂交稻产量达到极限条件下,实现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倍数提高。

蔡得田研究团队历经近20年研究,将多倍体水稻育种理论成功应用于品种选育,解决了多倍体水稻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田种植过程中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2015年,蔡得田研究团队选育的多倍体水稻结实率达到85%,突破了结实率低的技术瓶颈。目前,该团队已筛选出一大批育种新材料,其中20个品系具备进入区域试验的条件,并有2个品系计划申报省级品种区试,可进入区域试验的水稻多倍体品系综合经济性状均显示出明显优势。

米粒大一倍、亩产超千斤

当天,蔡得田带来一把普通稻米和一把试验田里种出来的多倍体稻米,记者看到后者的米粒明显大一倍。

“每千粒普通大米重18至20克,每千粒多倍体大米则重36至60克,而且多倍体大米的蛋白质含量比一般二倍体稻米高36.7%。”蔡得田说,未来3至5年,多倍体水稻育种将走完“最后一公里”。他们将重点完善2至3个多倍体水稻品系选育,并进行多地区、多地点专项试验,最终选育出1至2个经济性状优势明显且种性稳定的新品种。

多倍体指的是个体细胞中含有3套或3套以上染色体。蔡得田解释,目前普遍种植的水稻,包括超级杂交水稻,都是二倍体,即含有2套染色体。多倍体水稻育种不同于传统二倍体水平下的常规育种或杂交水稻育种,是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将二倍体水稻的整个基因组加倍,形成多倍体水稻,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形成多倍体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式。

蔡得田表示,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由二倍体形成多倍体是植物进化的主要趋势,多倍体较二倍体有更大的果实种子、更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目前,蔡得田研究团队培育出的多倍体水稻,米粒大、米质优,千粒重比二倍体水稻重60%,单位产量与二倍体杂交稻相比增产10%至15%,亩产超过1000斤。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