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

2016-09-23信息快讯网

■马臻

前不久,43岁的教授茆长暄上了新闻。这位在2010年被上海财经大学引进的青年教授被校方告知,在“常任轨”教授6年聘用期满后,不再续约。据悉,该校从2004年以来共引进了200多名“常任轨”教师,至今合同到期的71人中,只有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职,其余的均已离职。

时下,不少人认为大学教师很轻松,不用坐班,还有寒假、暑假。一个大学教职也有上百人申请。但其实,大学“青椒”(青年教师) 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以上这则新闻,仅反映了“冰山一角”。有青椒不禁感慨: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压力。

新进学校,科研启动慢

有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38岁的特聘教授张远波,强调他科研成功的背后,是他所在的物理学系给年轻人的“容错空间”———张远波“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组建实验室、培养学生。也无需考虑论文或者是任何其他功利的目标。”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恰恰反映了青椒科研起步慢的现实。有人说,像张远波那样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说普通青椒了。

那,为何大学青椒科研启动慢呢?首先,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间,但很多新人刚进校时,实验室都没落实,只能“蜗居”在别人的办公室。例如一位青椒入职前,系里说好给他“两间房”,但报到的当天,他发现两间房间里坐着别的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情况毫不鲜见。因为近年来不断有新教师进来,但院系的用房面积往往没有同步增加。

其次,做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不宽裕,而且是分批调拨的,这显然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

再次,普通青椒入职后等到被批准成为研究生导师,也一年甚至几年过去了。院系不断有引进人才进来,但研究生的名额没能及时增加,因此导师多、学生少并不少见。即便招到个把研究生,质量也很令人担忧。

加之青椒入职后需要熟悉环境和办事流程,导致了新进校教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

“沉默期”文章、职称都很难

虽然很多人都谈到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是从”,但论文在目前仍然是学术界的“硬通货”。以张远波为例,他入职三四年后才开始发表“复旦制造”的论文。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相当普遍。

科研启动慢必然会导致发文章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进校后,搭建装置就花了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立竿见影’地出文章?”

其次,以前读博士、做博士后时,有一些科研的点子由导师提出,并且论文有导师的把关和“加持”,更容易发表;而独立工作后,做新的课题,也没有导师可以依赖,需要靠自己。

而且,论文要是只是投国内学报,那文章很快就能出来,但要是想在国外刊物发表“大家伙”,就需要反复验证、穷尽各种实验可能了。

其实,发表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章”,能给自己“充饥”,但院系领导显然不满足。毕竟,现在重点大学更强调“标志性成果”。而试图“几年磨一剑”,要是几年后什么也没发出来,又怎么向用人单位交待?

做科研、发文章难,还在于青年教师并非专职博士后,而是要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要同时把科研和教学做好,非常困难。

有相当多的大学青椒以讲师、副教授身份进校,将来会面临晋升职称。高级职称不但和工资级别挂钩,更是学术水平的外在表征,也是申请项目、获取学术头衔的重要保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青椒进校后必然会经历一个“沉默期”,即花了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装置、训练学生,暂时看不到科研产出。这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早几年进校的同事们度过了“沉默期”,正带领着学生源源不断地出文章。

等过了几年自己也出了文章,就会发现评职称并不容易。

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由人事处把名额“分配”给院系。有的重点大学,每年内部晋升教授的名额不能保证每个系都能分到。

而且评职称未必取决于你有多强,而是取决于院系分到几个名额。更何况,还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还推出“六年非升即走”或者“常任轨”的制度。这在促使青椒尽早步入正轨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在六年内能出很多成果并顺利留下来。

家庭和事业发展矛盾普遍存在

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做科研并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别的研究者在“动”,而你“不动”,那就落后了。并且,要想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就必须“出东西”,因此晚上和周末常常需要加班。但这样必然在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上“加了一把盐”———晚上和周末你到底是陪家人,还是去学校加班? 往往,青椒在忙着家庭事情时,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会有一种焦虑,又会有一种被现实掣肘的无力感,特别是想到别的同事正在实验室“浴血奋战”。而如果去学校加班,那么对家人会有一种愧疚感。

家庭的压力对女性青椒尤为沉重。她们白天在学校忙着工作,晚上回到家围着家务、小孩“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啊转”,同时还要用微信指导学生实验细节……而这时,“六年非升即走”的时钟正一刻不停地转动。

面对困境不忘初心坚持前进

工作上的压力,再加上家庭和事业发展的矛盾,使得青椒普遍觉得累。特别是在当下方方面面逼着青椒“快快成长”的形势下,青椒就像是正在拼命顶出土壤的幼芽。

时下,国内不少大学正在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而青椒面临的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不少高校开始“发力”。有报道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吸引海归的原因在于三点:纯粹的学术环境、没有记工分似的硬性考核、细心体贴的后勤保障。而我所在的复旦大学,近年来每年都组织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新增研究生导师培训,经常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推出了“卓学-卓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并显著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收入。

但有些人对高校能否在短时期内解决青椒的困境持保留态度,“毕竟不是开几次座谈会就能解决问题的”。他们认为,国内高校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一些机制和做法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更加重视拥有“学术金牌”的“高层次人才”,而对普通的青椒支持不够。如何调动广大普通青椒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青椒自身应该如何应对困局? 应该认识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会面临压力和困境。而在大学里,即便是被当成“宝”的“青年千人”,也一样会经历职业技能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一样面临着“出东西”、竞争学术头衔的压力。因此,青椒有压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面对的。

不过,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谁都不能只是希望机制来顺着自己———在困境中也要有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我认为,即便面临着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的困境,我们青椒也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自己做人民教师的初心,不忘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不忘自己对科研的激情。而继续前进,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相信假以时日,情况都会越来越好。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