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定制”艺术品成佳节新景观

2016-10-02信息快讯网

 

肖谷为G20杭州峰会创作的油画《天水向东》。(肖谷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随着国庆期间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向公众开放,一批为会议空间“定制”的艺术品成为佳节新景观。当游客穿过杭州峰会主会场接见区长长的走廊,尽头映入眼帘的便是著名画家、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所作的 《天水向东》。

长4.5米、高2.5米的油画布上,“千年之松迎嘉宾,万山之泉奔大海”的意境,游客们并不陌生。早在会议期间,《天水向东》 即是各国领导人合影留念的背景图。而一旦近距离观赏此作,油画背后还藏着哪些玄机?肖谷向本报记者揭开奥义:“力求将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全都融汇于油画特殊的肌理与质感,是一种讲述‘世界语言’的中国气派。”

妙哉!礼仪之邦的美德隐于画布各层面

既是中国山水,为何选取油画而非国画?既是迎客之松,枝干遒劲之处为何不见画家惯用的焦墨之色?

用肖谷的话说,中国开怀迎贵宾,主会场高门洞开后,迎向世界的这幅画作需“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落于具体的创作,那便是“怎样以松树之姿展现中华文化基因中‘俯仰天地合于自然,寄情山水万物皆美’的主题”。

古往今来,以迎客松为主题元素的画作佳品迭出。古松伸出枝丫,如同好客的主人张开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那是再地道不过的中国表达。而肖谷告诉记者,用油画来呈现这一主题的作品却很鲜见,“当外国元首见到油画布上层叠的油料,会因熟悉的油画质感而生出亲近感,那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礼’的基因”。

事实上,礼仪之邦的美德隐于画布的形、姿、色各个层面。入眼第一观感,松的枝丫伸向左侧,而水深流长取道画面右侧,这寓意许多贵宾自西而来,中国之水则向东奔腾入海。再细究松与水之姿态,松是雍容大度的,水则似海非海,似江非江。肖谷说,创作之初,他考察了中国传统影像作品中关于松树的多样姿态,其中不乏大量气势凌云、饱经风霜、雄健古厚的。一番取舍后,画家只取松树迎宾、好客之意,舍却傲寒、高洁之品,所以《天水向东》里的松树郁郁苍苍、轮廓柔和,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浑然,也带给世人关于江南文化含蓄、温润的审美感受。至于水,杭州本无海,但肖谷实地采风后顿悟,“杭州有山涧瀑布,兼具水的钟灵毓秀与大气磅礴”。

最后的上色阶段,不同于普通开门见客的迎客松大画,《天水向东》的色彩运用几乎每一笔的浓淡或留白,都有讲究。作为各国领导人合影的背景,画面布局必须为人物的端庄服务。摄影或摄像镜头里,无论合影人数多少,也无论各国领导人是坐还是立,人物与画面都不能形成不雅观或尴尬的情景。这就是为什么,画面上尽量避免中国画常见的焦墨,因为那会使头发和头部的轮廓隐入画面,影响贵宾形象。一言蔽之,那是中国“礼”的文化基因与画家智慧的高度融合。

壮哉!视觉中国的美学高度彰显文化自信

在不少普通游客眼中,天水、古松,在油画独特的肌理表现下,《天水向东》有着中西合璧的视觉美感。肖谷告诉记者,油画语言的背后,舍弃西方油画的传统造型方法,转而按照中国毛笔笔触的特性来造型,这是《天水向东》能兼得中西审美的奥妙所在。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所说:“肖谷在追求亚洲造型特质和将中国文化气息以油画表达的项目中,花了10年功夫。”

这项目被称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是将中国文化底蕴与西方材料媒介相融合的学术课题。10多年来,肖谷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更是牵出了传统绘画在当代如何转换,以及“油画中国化”该如何发展的线索与探讨。业内普遍认为,肖谷早期的油画以油画笔触来代替写意笔墨,以山水图示替代风景写生。而2002年后,肖谷的绘画主题陡然转折,“东庄”成了他10年来持续创作的一个主题。如今看来,《天水向东》与“东庄”系列的《桃花源》《山河瑞华》等作品,既一脉相承,又被赋予了当代的艺术理念与文化自信。

赏这幅《天水向东》,松既有君子之风,也因那丰富层次的青色、绿色、黛色甚至红色而具有草木泽生、盎然生机之意;水则由窄至宽,流淌着生命的激情,更迸发出对山川大地的吟唱、对自然精神的观照。在评论家看来,山厚木茂,必风和日暖,水深土沃,必人杰地灵。这幅画将豁然敞亮、胸胆张开的磅礴之气,融入中国的山水意象,这既是民族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与中国美术创作发展相融合的探索,更是当代文化自信的一页注脚。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