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家风 | 明代御医传人、《内经》研究泰斗凌耀星孙辈讲述从医之道

2016-10-02信息快讯网

 

姜凤依(左)和母亲何平。墙上挂着凌耀星的照片,穿着她最爱的白大褂。本报记者唐闻佳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山阴路上名人故居多,但对这里的街坊邻居而言,小巷深处曾住着的一位医生更显亲切。“她救过我们很多人的命啊!”老邻居这样说。

这位医生就是凌耀星,明代御医第十六代传人,大半生在上海岳阳医院行医。

走进凌耀星的寓所,左边悬着颜德馨给她的题字“杏林春回”,右边挂着程十发相赠的墨宝“杏林春满 桔井传芳”。能够想象这个客堂间昔日名流往来之频繁。

2015年,96岁的凌耀星仙去。她晚年最大的快事,就是孙辈姜凤依接过她的私家医案,家族医学得以传承。记者探访凌耀星的老宅,听凌老后人讲述这个医学世家的为医、为学、为人之道。

“医痴”如她,病榻上说胡话竟是在讲课

凌老不在了,她伏案一辈子的客堂间布置如旧,随处可见泛黄的古医书。姜凤依抽出一本明代旧书,“医术名流列传”章节赫然写着李时珍、缪希雍等,凌耀星的先祖凌云也在其列。

凌云是湖州凌氏第一代名医,“为人慷慨,讲求医德,凡求医者,不计日夜,不辞风雨,无不疾赴”。凌云的后人世传祖业,但凌耀星是家族里第一个女医生。

“母亲可以考很好的西医学校,但她从小目睹长辈妙手回春,立志学中医。”凌耀星的女儿何平说,1936年,17岁的凌耀星从松江女中毕业后,即随祖父凌禹声侍诊,这一学就是8年。1944年,凌耀星独立开业,很快远近闻名。

1956年,上海筹建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负责建校的章巨膺请凌耀星出山。听着章巨膺大谈祖国医学的未来,凌耀星毅然决定投身中医教学。她说,“中医是一座大花园,我甘做其中的一棵小草。”

如今,凌耀星是内经学研究泰斗,她起初接触 《黄帝内经》 (简称 《内经》) 竟因“别人都不敢碰”,都认为这门课太难教。凌耀星接下重任,自此与这部2000多年前的民族瑰宝结缘。

何平记得,母亲后来卧病在床说胡话:“同学们,《内经》 很难,我们一起来走近它,上古天真论……”胡话讲了两小时,记下来竟是一堂课,陪床弟子都很吃惊。沉浸中医世界,凌耀星有些“医痴”。

1983年,我国启动 《难经》 的大规模整理研究,已60多岁的凌耀星是牵头人。这是与 《内经》 齐名的重要中医典籍,校注语译难度很高。历时6年多,她主笔的 《难经语译》 《难经校注》 问世。“这套书对后辈的解读意义很大。”外孙女姜凤依说。这个“80后”如今是岳阳医院的一名医生。

在家义诊十多年,山阴名医传全国

说来有缘。记者登门,姜凤依欣喜地找出家中珍藏的一张 《报》。原来,1990年4月7日,《报》 头版头条报道了凌耀星10年义务行医。

“当年,整个山阴路上轰动到人手一张 《报》,都来找妈妈看病。”何平回忆,求医者涌到山阴路,还惊动派出所、居委会来维持秩序。

那年,凌耀星71岁,是上海中医学院退休教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客堂间经常坐满人,大多是在外求医走投无路的重病人、穷苦人。”何平记得,当时只要听到敲门声,在客堂间伏案写作的母亲就晓得,又有人求上门了。

这个老太太会客气地把病人迎进来,丝毫不因工作被打断而气恼。病人也很有默契,会按先后次序坐在小板凳上,自己“排队”“叫号”。

凌耀星在家义诊持续了10多年,去年她仙逝后,还有外地病人跑来求医。

千金易得,名医难求,她看疑难杂症,用药也不贵,却常能“以奇方起大症”。1986年,一位退休教师睡至半夜,身体汗腺中突有鲜血喷出,人即刻瘫软。老教师遍寻名医,被认为在“胡诌”。找到凌耀星,她依稀记得古医案上有过记载,并留一古方。回家翻找古书,确有此症,谓之“血箭”。凌耀星就以古方诊治,病人果然康复。

“读古人书,切不可妄加否定。”凌耀星说。旁人眼里,医学世家的功力来自对祖国医学的热忱、忠诚和真正的精耕。

凌耀星当然不是神医,没法包治百病,病人爱她不仅因她的医术,还有医德。有病人这样描绘:当你跨进她的寓所,看着她温和的目光,惴惴不安的心会安定下来。她没有名医的架子,把脉、问诊,让你获得的更是一份抗击疾病的信心。然后,你必定被告知,分文不取,一切都是朋友式的义务。在这之前,你和她根本不认识,但从此以后,你和家人终生不能忘怀这位朋友。

“3100号”不是终点,私家医案有传承

有人曾问凌耀星,平素已经很忙,为何坚持免费业余门诊? 她解释,“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我很忙,没更多时间为病家服务,但病人一旦找上门来,作为医生是万不能推辞的。人家把一条命交给你,你就必须全身心来对待。”

当得知姜凤依想报考中医,她把外孙女叫到跟前,耳提面命,“你要当医生,得想好了,医生是要奉献一辈子的职业,要牺牲很多业余时间,更重要的,一定要对病人好。我们的经验也是靠病人积累的,还要感谢病人。”凌耀星用祖先赋予的智慧为大家诊病疗疾,她是真心希望后辈也能走到这条路上。

事情的开始有些平淡无奇。上世纪80年代,附近的人知道小巷深处住着这么一个名医,有疑难杂症就找上门来,看好一个,引来一串。起先,凌耀星没注意,来求诊的人多了,病历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她开始为他们建立病情档案,每个人都有一个编号,每次上门只要报号码数,她打开活备课纸就能找到相应病史。

十多年的积累,这份“私家医案”定格在了第3100号,这仅仅是凌耀星在家义诊的医案。如今,这份医案传到姜凤依的手里。

“看着外婆的笔记,常常会猜外婆当时在想什么。”姜凤依说,她现在的一份重要工作就是整理外婆的医案,扫描进入电脑。这里不仅有外婆的为医智慧,更是家族十几代人的记忆与经验。

“我看到外婆救了很多病人,我相信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把它们整理出来、发扬下去,能救更多人。”姜凤依说,中医不能“睡”在电脑里。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