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专注才能发挥所有潜力
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96岁的汤定元院士静静地躺着。他住院已有近3年,每逢节假日,儿孙都会来探望。尽管他已言语困难,但眼神中总传递出一种期望:认真做事,一切做到优质。这是他一生信守并践行的原则,也是他一直教育子孙、学生的格言。
他的儿子汤志鸣说:“认真做事,顺其自然,这是从爷爷开始的言传身教。哪怕在战乱年代,也要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只要尽了努力,能做到多好并不强求,努力的方向要顺从自己的兴趣。”
“兴趣+专注”做到优质
从小离家读书,汤定元遵从父亲“小孩子在外瞪大眼闭着嘴”的教训,养成了仔细观察但不喜辩论的习惯,最终选择了多动脑、多动手、少动些嘴的科研工作。汤志鸣说,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在家一直说话不多,连教育子女都非常言简意赅。
他初中的时候,随父母住在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大院里,一群孩子总在一起打闹玩耍,相互会叫绰号,汤定元听到后就对他说:“叫人绰号,是不尊重别人。人家也会给你起绰号的,以后不要叫了!”就这么简单的话,汤志鸣却不由得遵守,因为他感觉父亲说的每个字总是很有分量。
父母一直忙于工作,汤定元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日常生活,多由他一位早年寡居的姐姐照顾。每当休息在家,汤定元会带着儿子做飞机、轮船模型,用小零件装配收音机。“那时候,模型的每一块木板都要自己削、自己打磨,胶水也得自制。”汤志鸣记得,爸爸和自己一起把胶卷上的卤化银刮掉,再将底片泡在香蕉水里融化,就拿它当白胶用。
教孩子做手工,汤定元也是一丝不苟。在组装收音机时,为了找到一个获得最佳接收音效的电阻,他会不停地让汤志鸣尝试。
“虽然当时觉得父亲太严格,不过就是因为这样,他培养了我对物理的兴趣,也养成了做事认真专注、一切尽量做到优质的习惯。”上个月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伴飞小卫星,就有汤志鸣的心血。他的长姐也从事了一辈子的科研工作。
这家风也延续到汤志鸣儿子的身上。已经退休的汤定元,重新拾起儿时爱好的文史古籍,孙子也跟着他一起把这些书当小说看。不过,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并没有挑长辈以为他喜欢的文科,而是选了计算机专业。
之所以如此强调尊重兴趣和专注,是汤定元从一次考试中的感悟。在中央大学物理系的一次考试中,本来基础并不是很好的他,经过一学期努力,考试时又特别凝神专注,竟然考出了难以想象的好分数。由此,他深信“兴趣+专注”会激发潜能,无论对子女、对学生的教育,他都很强调这点,以此激发潜能。
宽容与严格并济
汤定元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私塾教师,为了供儿子读书,他常常借“二角头”和“青稻钱”的高利贷,直到遇上洪灾,使这个家庭再也无力负担汤定元的学业。在一个传统教师眼中,后代能继续“当先生”已是人生极致。所以,他对汤定元的要求是,一定要读书,只要努力了,其他就顺其自然。
作为我国半导体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红外物理学科的奠基者,汤定元一生事业高峰的起点,缘起于抗日战争逃难重庆。当时刚从无锡师范毕业的他,与同伴一起来到重庆,没想到一则“师范生可以考大学”的通知让他抓住机会,考上了中央大学物理系。此后,大学助教、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开创中国红外物理事业,挑战一个个学术高峰,他所达到的人生高度,远远超越了乡村教师。但教师的传承血液依然流淌在他身上,他曾说,科技工作者应注重育人,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
由于家境艰难,汤定元从小很少有零花钱支配,连零食都没有机会吃。可能出于这个原因,对儿孙这方面的要求,他非常宽容,只要说出合适的理由,他都会尽量满足。借连环画、买溜冰鞋……在汤志鸣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有拒绝过他们姊妹三人的要求,“在那个年代,能及时满足孩子尝试新事物的好奇心,我们真可算幸运的。”但生活在物质富足时代的孙子,似乎并不太领汤定元的情,或许相对于更多的宠爱,这种宽容已显得不太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