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墙》:酿成恐怖行动悲剧的深层根源

2016-10-25信息快讯网

《哀伤的墙》:酿成恐怖行动悲剧的深层根源-信息快讯网

《哀伤的墙》[法] 雅斯米纳·卡黛哈缪咏华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新闻中为什么会有自杀式爆炸这么残忍的事?

阿敏万分痛苦,心脏被挤压、撕扯。他是一个外科医生,绷紧了发条,连续地、匆忙地工作,努力地、徒劳地试图挽救每一条生命。刚刚发生了一场自杀式爆炸,人们肢体残缺、面目全非,呻吟着、无望地乞求生存的机会。

阿敏绝对没有想到,造成这一幕人间惨剧的始作俑者,恰是他那美丽温柔的爱妻——丝涵。丝涵躺在那儿,全身炸碎,脸部完好。警察找上门,阿敏拒绝相信。但丝涵从伯利恒寄发的信件承认了她就是凶手的身份。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阿敏走上艰难的追溯之路。

《哀伤的墙》原名《攻击》,这部小说创作于十几年前巴以冲突如火如荼之时。

作为玉石俱焚的手段,自杀式恐怖行动是一种准确率极高的、难以预防的战术。正如一位巴勒斯坦官员所解释的,它仅需要“一个愿意赴死的青年……钉子、火药、一个电灯开光、一小段电线、水银、丙酮……最贵的一笔费用是去以色列某个城市的路费。”最大的障碍是人的意愿。不想死是人的本能。那些自杀者为什么宁愿选择死亡呢?理查德·道金斯曾经专门从“互惠利他”的角度研究自然选择的演化结果。只要一个生物亲族的收益大于牺牲造成的成本,自然选择就会宁愿牺牲个体,而让“自私的基因”繁衍生殖。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分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只要群体之间的纷争难以平息,恐怖主义的觅米(道金斯发明的文化基因概念)就会在怨愤的人群中继续传播,就会有愿意为群体牺牲的人体武器挺身而出。

阿敏和丝涵是一对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夫妇,他们住在特拉维夫的高级公寓里,生活美满幸福。但是一墙之隔,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如果说特拉维夫至少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那么,杰宁、伯利恒、耶路撒冷正在发生什么呢?一部政治小说,它的背景必须镶嵌在真实的历史之中。现实就是2002年的“杰宁大屠杀”。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发起军事袭击,并对杰宁市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了无目的机枪大扫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里·沙维特在非虚构作品《我的应许之地》之中诘问:“奥弗拉(第一个定居点)究竟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良性沿袭,还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恶性变异?”答案是——两者兼备。

丝涵无法平息内心的波澜。小说后半部分有一大段篇幅描述阿敏和阿戴勒的对话。“为什么偏偏是她?”“为什么不是她呢?你为什么要丝涵置身于她自己人民的历史之外呢?她跟之前牺牲了自己性命的妇女相比,有比她们多些又少些什么呢?为了自由,就得付出这种代价。”阿戴勒慷慨激昂,充满了力量,并且不无几分道理。对于阿拉伯的解放事业来说,丝涵死得其所,她成了英雄。“死亡可以是一种雄心壮志,可以是一个人最热切的渴望,可以是一种当尽的义务。”

可是,对于其他逝者而言,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正在用餐的平民,何其无辜?他们的亲人是不是也可以捆着炸药前来报仇?报复引起报复,暴力引起暴力,战争引起战争。这样无休止的循环,正是酿成悲剧的深层根源。(林颐)

作者简介

雅斯米纳·卡黛哈

本名为穆罕默德·莫莱赛奥,曾是阿尔及利亚军队军官,工作之余从事写作,在阿尔及利亚以法文出版了多部小说,深获好评。在阿尔及利亚内战期间,他为了躲避军方对书籍的审查,采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纳·卡黛哈”这个笔名。一直到2001年,他离开军队迁居法国后,才公布其真实身份。在公布身份后他依旧使用这个女性笔名,为的是表示对妻子的感激,以及对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卡黛哈重要著作有当代东方三部曲:《喀布尔之燕》、《哀伤的墙》、《巴格达之歌》,被誉为是阿尔及利亚继加缪之后当代杰出的作家。《哀伤的墙》是他第一部被引进中国的作品。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