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倾听照片的“弦外之音”
《看见·看不见》
翟红刚 秦翼 编
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蟠龙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借助媒介镜像来观看世事,可这些“镜像”多半是经过明显截取、包装、粉饰的拟态“框架”,这便造成一种吊诡的矛盾———明明可能是饿殍遍野,人们却从各种新闻报道中看到了歌舞升平。在各种事实与我们这些观看者之间,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诉求和考量,如烟似雾,阻碍着我们获得丰满的原貌,也考验着传播者是否能秉持良知,突破重重压力,还原真相。
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是不愿意看见,还是受到外界干扰?我们认为自己看见了,可为什么不明就里,只是浮光掠影? 这都是《看见·看不见》引发我们深思的问题。小广告、未婚妈妈、捉奸人、留守妻子……这些人群或者现象,在各种“选择性报道”中,往往被忽视、轻视、漠视甚或被歧视,而《看见·看不见》中的十五位摄影师,却向它们投去了“正眼”,这也是凝视社会内核、观照世事动态的“慧眼”,这些摄影师突破自我视域的局限,用镜头、文字共同构建强大的“话语体系”,去为社会的变迁作一个精准的导读和注脚。
这些照片已经超越了摄影的专业性,即不以构景、色彩等图像质量取胜,不搬弄视觉上的噱头。这些照片看上去是静默的,但细看起来,她们又是动态的,是会说话的沧桑老者,满是故事。而这些作者在“摄影师”这张老标签的旁边再为自己贴上了“社会记录者”等新符号,可以想见,他们在各地捕捉这些在社会语境中被隐匿的命题时,也必须坚持非常态的拍摄:戒绝浮躁,屏气凝神,长时间(如多年如一日)地蹲守,甚至像他们的拍摄对象一样,暗藏于阴影中,为的是保持一颗同理心,感同身受。这些摄影师观察某一特定的社会样态,只针对一件事、一群人、一种现象……为的是把事情讲透。这些摄影师不仅“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持用“观”的态度,把视角无限延伸,无论是时间的纵向序列,还是地域的横向比对,总
之,他们充分编织出社会发展的经纬,最终抽丝剥茧般地还原事件的真实景貌,对事件背后的深意也做了有意的启发。无论是观者内心层面的感动,还是决策者层面的触动,哪怕是一点点的推动,这些摄影师都功莫大焉。
视而不见,并不能抹煞存在本身。《看见·看不见》书中的诸多照片所承载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希望书中这些照片能散发出珍贵的热度,能让所有读者摒弃那种粗暴、鄙陋式的惊鸿一瞥,更少一些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而带着客观、理性、宽容、平和、悲悯等姿态,去实现真正的“观看”,去听到照片之外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