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再现野生中华鲟卵

2016-11-26信息快讯网

 

科研人员采集到的野生中华鲟鱼卵。

 

 

长江江面布设的监测网具。(均由中华鲟研究所提供)

报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谢泽郭姜何

在经历2013—2015年连续三年未监测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产卵繁殖后,中华鲟自然种群的延续问题令人担忧。

今昨两天,科研人员连续在长江葛洲坝下江段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活动,这表明葛洲坝下依然具备野生中华鲟繁殖的自然条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并未中断。

连续两天发现新鲜中华鲟卵

继昨日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现象,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继续在葛洲坝下仔细认真地进行监测工作,今日又有新的收获———早上9点左右,第二个沉底网被打捞起来,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批今天才产下的新鲜中华鲟鱼卵。目前,这几千枚中华鲟鱼卵,已送达中华鲟研究所康复车间,科研人员在测量江水和室内水温,确保温差在鱼卵可承受的范围内之后,将鱼卵放入孵化器。接下来几天里,科研人员将对鱼卵质量进行检测,明年年初这批鱼卵可望出苗。

野生中华鲟正常产卵期为每年10月至11月,上次监测到其自然产卵是在2012年11月中旬,随后的2013年、2014年、2015年三个年份里,科研人员都未在葛洲坝下的传统产卵场里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行为,中华鲟自然种群的延续问题令人担忧。

今年11月初开始,中华鲟研究所在葛洲坝下江段展开中华鲟繁殖监测工作。11月18日以来,伴随着降温过程的发生,中华鲟群体繁殖活动变得活跃起来。

昨天上午10时许,在葛洲坝下游约400米处,科研人员像往常一样拉起网具采集中华鲟卵。一小团粘在一起的黑灰色颗粒物挂在网上,负责此次监测活动的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拨开水草仔细辨认后大喜:“是中华鲟卵!终于找到了!”

姜伟介绍,根据鱼卵发育情况推断,产卵时间为11月24日凌晨。他说,

这表明葛洲坝下依然具备野生中华鲟繁殖的自然条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并未中断,野生中华鲟物种仍在延续。

他认为,这一监测结果也体现出水电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传统产卵场仍具“产床”功能

姜伟表示,此次发现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对于传统产卵场是否已经丧失“产床”功能,甚至中华鲟是否已经无法自然繁殖的担忧。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成,阻断了中华鲟通向传统产卵场的唯一通道,长江上游600多公里江段内20多处产卵场,再也无法被中华鲟所用,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从1981年起,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开展监测,历年均可在葛洲坝下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2013年,这里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2014年、2015年同样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尽管如此,监测也显示,在繁殖期,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华鲟亲鱼在产卵场活动,主要活动区域为葛洲坝大江电厂机组下游600米范围内,集中活动时间为11月中下旬及12月中上旬。

为摸清情况,去年底至今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庆1041公里的长江江段组织开展了一场由近200名专家参与的中华鲟产卵场大型科考活动。

近3个月的调查结果,表明葛洲坝下仍然是中华鲟繁殖群体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另外长江下游马当江段也有中华鲟聚集。

今年11月初开始,中华鲟研究所继续进行葛洲坝下江段的中华鲟繁殖监测工作。

姜伟介绍,由于目前中华鲟种群数量极少,今年监测加大了声呐探测频率,每天在产卵场探测3—4遍,以随时掌握繁殖群体动态。同时密切关注葛洲坝机组开闭信息,及时调整调查网具布设位置,最终时隔三年终于发现了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现象。

他说,由于当前江水水温仍在中华鲟适宜繁殖水温范围内,是否会发生第二次产卵仍然需要密切关注。

(本报武汉11月25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