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的外来鲟种威胁长江中华鲟

2016-09-23信息快讯网

 

今年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渔政部门陆续接到渔民密集捕获“中华鲟”的报告,经专家鉴定确认渔民误捕的是网箱养殖的外来鲟种,并非濒危的中华鲟。

调查确认,这些外来鲟种系湖北清江梯级水电站泄洪,致水库网箱被冲,逃逸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干流。外来鲟种与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基本相同,存在生存竞争关系,不仅抢夺中华鲟的食物和栖息地,且一旦与中华鲟自然交配,会破坏中华鲟种质纯度,对中华鲟将是毁灭性打击。

渔民密集捕获大批鲟鱼

9月15日夜,江西永修县吴城镇渔民在饶河小鸡山水域放丝网作业时,先后误捕到5尾大型鲟鱼,最重的一尾达12.5公斤,有着珍稀动物保护意识的他们在16日早上向县渔政局报告,说是发现“中华鲟”。

永修县鄱阳湖渔政局渔政人员赶到事发地对鲟鱼进行救治,经鉴定,5尾鲟鱼均为杂交鲟,并非中华鲟。

今年7月中下旬以来,长江鄱阳湖水域九江开发区永安乡、湖口县、彭泽县等沿江地区渔民多次捕获鲟鱼,长江洞庭湖湖南岳阳渔政部门也多次接到渔民报告发现大批鲟鱼。

渔民元建生是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监测员,7月27日开始到8月3日,不断有渔民向他反映捕获“中华鲟”:7月27日螺山段12尾;7月29日螺山段29尾;8月2日螺山段13尾……一个星期先后捕获近百尾,最大一尾重达32公斤。

一周内在长江新螺段竟如此密集地捕到“中华鲟”不是一件正常的事,这引起保护区和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关注。

经现场辨认,专家确认渔民误捕的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外来鲟种,并非中华鲟,它们只在水库网箱养殖。

祸起水库泄洪网箱被冲

外来鲟种过去很少在长江发现,当时正在长江洪湖段从事科研调查的长江水产研究所博士吴金明分析,鲟鱼可能是从几百公里上游的清江人工养殖网箱出逃而来。

清江是长江支流,在宜都汇入长江,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坐落着三座梯级水电站,清江水库群内集中连片的网箱随处可见,是国内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之一。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专家组调查报告证实了吴金明的猜测:7月19日,因清江梯级水电站泄洪,湖北长阳、宜都地区总重量约0.98万吨的养殖鲟鱼或死亡、或大量逃逸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干流。

湖北水运网站当时发文称:“7月19日晚,来势凶猛的洪峰一路横扫隔河岩库区中养殖的数百口网箱,大量网箱从清江支汊漂来。”

昨晚,湖北举办电视问政围网养鱼污染水质问题,暗访片显示清江水库内网箱密布,而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围栏围网养殖,当地群众曾强烈要求拆除,但网箱群依旧存在。

或灾难性影响长江生态

网箱养殖鲟鱼逃逸事件发生后,农业部组织多位水生生物专家对鲟鱼逃逸事件展开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估。

参与调查的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认为,大量逃逸的外来鲟种在长江大量出现或对长江水生生物和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危起伟团队目前正在长江中游洪湖段鉴定回捕鲟鱼的种类,并对部分鲟鱼解剖,记录其摄食、性腺发育情况,为评估鲟鱼逃逸对长江生态的影响积累调查数据。

22日中午,吴金明告诉本报记者,逃逸的外来鲟种对于中华鲟等其他长江土著鱼类有潜在的威胁,可能影响的方式是争夺食物、挤占栖息空间。另外,鲟鱼类物种之间很容易杂交,且后代可以继续繁殖,一旦杂交鲟与中华鲟自然交配,会破坏中华鲟种质纯度,对中华鲟将是一种毁灭性打击。

目前,农业部长江办已委托专家组制定了 《清江养殖鲟鱼逃逸生态影响调查评估方案》,其中生态影响初步评估与预测将在今年10月前完成,而自然繁殖监测将在明后两年开展。

吴金明告诉记者,本月底相关部门将开会,研讨逃逸鲟鱼的生态影响评估方案。(本报武汉9月22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