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剧目”摘得全国群文最高奖

2016-12-07信息快讯网

 

“草根剧目”摘得全国群文最高奖-信息快讯网

戏剧小品《亲!还在吗》在“群星奖”评选决赛现场演出。(静安区文化馆供图)

一位母亲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女儿沟通,只好在网上冒充淘宝买家与开网店的女儿对话聊天———在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评选中,基于上述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小品《亲!还在吗》 在5000多个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

“群星奖”是文化部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群众最高奖项。这个群文领域的“奥斯卡”,每三年办一届,今年又大幅调整、缩减了奖项。《亲!还在吗》凭借“来自生活的深深感动”夺魁,成为近年来沪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

该剧的创作编演,来自于一家基层文化场馆———静安区文化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座文化馆里发生的故事比夺魁剧目还要精彩。

“小池塘”里水不浅

时间要回溯到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生杨迿在报上浏览招聘信息,闸北区文化馆(现静安区文化馆)让他眼前一亮———那时候,能进事业单位,绝对是“靠谱的”。

但真正进了区文化馆,杨迿傻了眼:“小池塘”里竟藏着“小半个江湖”———馆里30多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论资排辈是常态。你在这里谈“专业”? 很多人会告诉你:我从高中毕业就分配进来了,后来喜欢上了摄影就干到现在,所以我就是“专业”、就是“资深”。

那就慢慢熬吧。进单位第一天就喝光了几壶茶的杨迿,没有多想,“洗洗睡了”。

几乎同一时间,馆里还有另一个更郁闷的角色———新上任的馆长李志明。

在剧场、电影院等单位管理岗位待了大半辈子的李志明,本想着就这样“从一而终”直至退休。突如其来的一纸调令却把他“扔”进了区文化馆。在李志明看来,搞群文工作就是“没日没夜、没完没了、没名没分”。更“虐心”的是,上级领导约谈他时,直接递过来一张“目标责任书”———鼓励他带领团队在各类比赛中“争金夺银”,并挂钩自身业绩考评。

老李硬着头皮签下了这份责任书。晚上,彻夜未眠。

重构文化馆小生态

作为一家区文化馆,“争金夺银”也不是没可能。老李通过朋友圈摸到了一些圈内“门道”———每年区县文化场馆都有一笔下拨的创作经费,完全可以“外包”去外面买节目,而后挂上区文化馆的名头去参赛。

自认为是“半个文化人”的老李感觉这样做多少有些“跌份”:“创作创意能力才是一个区级文化馆的核心竞争力。出作品的同时更要出人、出队伍。”

下午五点,他按着原来剧场作息的空闲时间去各个办公室串门、“兜售”自己的新理念,却发现大家早已下班,连个能对话的影子都没有。

最后,他在走道里遇上一个正在清理拾掇的年轻人———杨迿。

聊过几个来回,“人才”二字在老李眼前闪光。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成型:大胆起用专业院校走出的年轻人,给他们“松绑”,留足成长成熟的时间和空间,“拿才干和作品说话”,重构文化馆这个小圈子生态。

老李没有和小杨签订责任书,倒是给了他“一篮子福利”:没有争金夺银的硬指标,但要尽快作为主创人员上作品,多去街道社区蹲点、挖故事,在实践中操练、打磨。

同时,老李开始在馆内推行“责任人制”和“项目化”,培养一线业务人员创作、编演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业务人员既可以从编剧到排演一人全包,也可以在原创创意的基础上,适当聘请“外援”,搭建班子。此外,文化馆在创作资金和专家指导上及时跟进,以全馆之力为优秀原创作品保驾护航。

就这样,杨迿在入馆的第一年就有了机会作为主创,上手编排剧目。“科班”的实力不仅印证了老李的眼光,也平息了周边的飞短流长———杨迿编排的剧目连续六年参加市文广局主办的新人新作评比,并从第四年起连续夺得大奖。

回想两人最初的那次对话,杨迿说只记住了老李的第一句话:你是搞专业的,我们要尊重你。

“这里有一群能对得上话的人”

王晓宁,市群文馆创作部主任,也是很多区级文化馆排演节目时邀来指导业务的老法师。他坦言很喜欢来静安馆:因为,这里有一个鼓励下属喝下午茶、头脑风暴的领导,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业务骨干。

这六年多时间里,静安区文化馆先后引进了15名从上戏、上音、上师大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走出的青年人才,分别从事音乐创作、戏剧编排、表演、舞美设计、以及器乐等等。30岁左右的业务骨干超过半数。“小池塘”变成了“蓄水池”。

“他们有专业功底,懂艺术语言、艺术表达,是一群能对得上话的人。”

没有责任书,但老李口中的这群“小朋友”每年都会在市级比赛中载誉而归。特别是2014年“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品展演中,获奖的八名优秀新人,有两人来自老李麾下。

以此次夺魁的《亲》剧为例,编剧杨迿于2012年完成剧本,区文化馆不断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上戏戏文系博士生导师、市文广局戏剧处原处长、上戏导演系教授等分别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在区文化局支持下,先后进社区巡演30次以上,通过现场观众反馈,不断完善舞台效果。

这部展现网络时代孝老爱亲的都市题材戏剧小品,因其贴近群众、立意新颖、语言鲜活,获得此次“群星奖”评审专家的一致褒奖:“是一个来自大都会的有血有肉的感人故事。”

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