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并非使命终结”

2016-12-07信息快讯网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实践。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今天下午,在文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马盛德如是表示。与此同时,文化部非遗司、外联局以及代表团相关成员分享了申遗经历及后续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促进对话与包容

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二十四节气”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比较少见。马盛德介绍,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2013年,“二十四节气”被确立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在筹备过程中,非遗保护、天文、历法、民俗学、农学等领域专家及相关社区、群体团结协作,在“熬了许多夜”后,于2015年3月提交“二十四节气”项目的申报材料,并于2016年11月进行了最后完善。

马盛德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深刻的认知:“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由节气发展而来的传统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对于社区、族群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不仅是我国非遗申报工作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生动例证,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

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

翟德玉进一步指出,名录申报和定期报告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两个并行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录申报绝不应仅仅止于申报,还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下,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表示:“保护措施将覆盖遗产集中区域,使传承人和实践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还将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

具体措施包括:每年组织举办2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每期受训人数约30人,以期在5年内培养300人,培训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专门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在既有的8个社区的基础上,工作组将以此新发展5个传习基地,确保遗产项目在其文化语境中实现活态传承;

组织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专家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代际传承;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文献资料及相关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建档和保存等等。此外,还将以学术研讨、专题展览等方式推动信息共享,对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传播。(本报北京12月6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