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术梦嫫:彝族女教师的爱心守望

2016-12-09信息快讯网

 

▲在家乡的田埂上遥望远方

“全校共540名学生,按照目前已经知道的各方面捐赠情况估算,应该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分到一件了吧……”相熟多年,我从语气中听出她多日紧绷的神经此刻总算松了点。

但接着她又说道:“最怕调剂之后还有孩子一样都不合穿……”她的声音又是嘶哑的,带幼儿班费嗓子,为了做公益,课余还要接听很多电话,使她的声带常年处于劳损状态。

“不怕,姐姐,我们总有办法解决。”我安慰她,心里却也同样担忧着。

 

▲给学生们发放爱心物资

几天前,我们在朋友圈里发起了捐助冬衣冬鞋、帮助贫困学生温暖过冬的爱心行动,立即得到了各方的响应。已有几批捐助物资在发往山区的路上,收件人都是她。靠个人捐赠,物资种类和品质都差异较大,分配时无法确保完全的公平与适合,很容易产生矛盾、招来质疑,这是最让我们忧虑的事。

 

▲马老师给水卜龙小学的孩子分发爱心捐助的鞋子

其实多年来的经验让我们早在活动未发起时就预料到种种难处,但看着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在寒风中缩手缩脚、穿着凉鞋、拖鞋的脚指头冻得红肿,我们还是选择行动,可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劳神费心、如履薄冰。

 

▲给幼儿班的孩子们穿爱心捐助的衣服

夜已经深了,疲惫的我们互道晚安。她总是要等我先结束通话,如果我不按下结束键,就能一直听见她柔静地、略有些短促的呼吸声,心中生出被看顾的安定感。就像每次与她分别,走出很远很远,回头还能看见她深情跟随的眼睛,顿时觉得后面的路独行也不会孤单。

 

▲马老师给受助学生发助学金

今年47岁的她,名字叫马素英,是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水卜龙小学的一名彝族女教师。十年前,她还在邻乡黄茅岭的中心小学任教时,我因为支教和采风与她相识。我们朝夕相处、一起爬山、家访、赶集、成了无话不谈的姐妹。这些年,我频频回到元阳,每一次都有她相伴,我也因此走进了她的生活,看到了这个平凡的彝族山村女教师的悲喜和无奈,坚持与梦想。

素英姐与我算是“生死之交”。那一回,我执拗地要去黄茅岭乡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村寨马鹿塘,因为听说那里有位瑶族教师,自己腿脚不便,却在坚守在村小中代课多年。那时去马鹿塘山高路险,只能走路。当地学校每逢期中和期末考试,会安排各个校点的老师互换学校监考,派去马鹿塘的都是青壮年男性。担心我遇险,中心校老师们极力劝阻,我却心意坚决。素英姐说,只要我决心去,她就陪到底。

 

▲马鹿塘小学

出发当日,雨下个不停,本就陡峭的山路湿滑泥泞愈加难行。我们身披塑料布、头戴斗笠,手脚并用地向上爬,却时常爬一步又滑下来两步。中午在半山腰一所村小吃了午餐后又继续赶路,路却越来越艰险。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石头形成崎岖小径通向云雾迷蒙的山顶,凹凹凸凸的石头间全是烂泥,踩一步滑一下,脚陷进泥里拔出来后会更滑。最要命的是不能停下来,因为没有任何一处落脚点是绝对安全的,两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摔下去绝无生还可能,只能提着气不停地向上爬,来不及后悔也顾不上害怕。素英姐走在我身后,不时来扶我一下、托我一把。可我知道她自己明明也走得很吃力,在这样的山路上,分散注意力尤其危险。无奈之下我只好装作发脾气,对她吼“别碰我、别管我……”,她不作声,依然在危险时伸手护着我。终于有一处略微宽敞平整一点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喘口气时,她找来树枝要帮我清理脚底的烂泥,自己蹲下来,却不许我弯腰,看着她的头顶,我眼眶不知怎么就潮湿起来。

 

▲马老师为我与马鹿塘小学师生拍摄的合影

那晚,马鹿塘小学透风的土屋教室里,破旧的课桌拼在一起,我们铺一层塑料桌布并肩而卧,盖得是问代课教师借的被子,牛叫马嘶猪哼犬吠此起彼伏。因为怕打扰我,她整夜未动、也整夜未眠。下山后,她对我说,妹妹,一路上你脚下一滑、身子一歪,我的心就跳到嗓子眼,这辈子从来没有这样紧张过。回想山上同行的种种,我一时说不出话,只是握紧她的手,确信她是可以信赖、同舟共济的人。那是2007年,我们开始一起做公益,至今恰好十年整。

 

▲十年前与学生们在一起

那时候黄茅岭中心校的学生们生活条件很差,每周要从家中背米来学校作为口粮、几乎餐餐都以清水煮白菜下饭。学生的家长大都是农民,辛苦耕作或者外出打工的收入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一旦遭遇意外就难以应付。因为家境贫困、观念落后等等原因,当地的孩子,尤其是女孩,依然经常面临辍学的困境。

幼年时曾因为家境困难、母亲病重休学,历经波折才完成学业的素英姐,深知山里孩子求学的艰难。为了帮助贫困学生,我们共同创立了“一对一经济资助加情感关怀”的结对帮困模式,为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困的学生寻找结对资助人。我们就确定了一个原则,不求做多做大,只求做细做实。我们期望的不仅仅是更多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更注重这资助的持续性和受助学生与资助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因为绝大多数受助学生都是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病重、甚至是孤儿,除了物质上的资助,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慰藉和鼓舞。

 

▲拍摄公益纪录片期间与黄茅岭中心校幼儿班的孩子在一起

作为联结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做很多繁琐的工作,并通过网络及时沟通和交流。素英姐是学校里第一个学会使用电脑的人。回忆起很多年前第一次见到电脑的情景,她记得看见一个铁盒子又能计算又能打字,觉得这东西好神奇,就萌生了想要去了解的想法。2003年9月,学校有去州府蒙自学习电脑的名额,但是要自费。当时,对于黄茅岭小学的教师们来说,电脑是个很陌生的东西,2000元的学费也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费。因为不了解学电脑有什么实际用途,很多天都没有人报名。她思量再三,提出想去学电脑,起初遭到家人的反对,同事们也都不理解,她却坚持向亲戚朋友借钱凑齐了学费。从对电脑一无所知到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再到现在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办公、授课、对外联络。这十多年来,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她从没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在黄茅岭中心校任教期间,她教授微机课多年,以此为孩子们打开通向大山之外世界的窗口,也因此能接触到全校学生,便于她发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很多时候,她对学生家庭情况的熟悉远远超过学生的班主任。

本着对受助学生和结对资助人双方都负责的原则,每确定一名受助学生之前,素英姐都会去家访。家访时,她总会带些文具和生活用品去,家长们觉得她可靠,向她倾诉生活上的烦恼和心中的苦闷,碰上年迈体弱行动困难的,她会帮着做办医保、申请救济金之类的事。时日一久,留守的老人间都传开了,说有个马老师特别好心、相遇时纷纷向她求助。

 

▲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养牛寨贫困学生家家访

渐渐地,马素英成了乡里的名人,提起来人人知道,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信赖和尊重。赶集时常有学生家长把自家种的蔬果塞进她的背篓,邮局的工作人员为她接收爱心物资提供很多便利,她家门口总有学生送来的“小礼物”,有时是一把香料、几只果子,有时是一条腊肉或者几块粑粑。

可是,风言风语和误解、嫉妒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出风头,还有人猜测她背后一定得了什么好处。其实她得到最多的,是那些日晒风吹、披星戴月,那些百遍千遍的重复、一点一滴地积累,那些不为人知的困窘和咬牙吞下的痛楚……

 

▲马老师教学生民族刺绣

三年前她和爱人送去上海读大学的女儿到昆明机场,回来后却发现就在他们离开的两天里,校长在她本人缺席的会议上宣布了一项关于她的决定,从今往后她将不再担任微机课的授课教师,被调去教幼儿班。毫无缘由地被调动热爱并且倾注很多心血的工作岗位,她一度难以接受,回想多年来为了做公益经过的辛苦和委屈,她暗自流泪,也曾想过要放弃,但想到那些困境中的孩子们渴求知识、渴求关爱的眼神,她就不忍心放手不管。

好在与幼儿班的孩子们在一起,活泼纯真的氛围让她很快走出低谷、适应了新的工作。之后不久,爱人被调动到水卜龙小学任职,女儿远在上海,家里只剩她自己,为了解闷,她晚上跟着文艺队的姐妹们唱歌跳舞,精神状态和身体都比过去更好。然而有一天,几名受助学生领助学金时说起,另一名受助女生已经被迫辍学结婚,而她因为不教微机课跟学生们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所以一直不知道这个消息。她既震惊、惋惜又自责、愧疚,觉得是自己的工作不到位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

 

▲到学生家中探访,送资助物品

在元阳山区,因为贫困、闭塞、家庭变故、汉语基础差等原因,孩子们相较于城市中的同龄人而更内向、坚忍、羞涩、和自卑,很多时候遇到困难,他们都会尽量忍耐和承受,不习惯主动求助。可是至今通过我们的帮助获得长期结对助学的孩子已经有两百多名,而且目前分散在元阳县从各乡镇到老县城,再到新县城,八所不同的中小学当中。在当地仅靠马老师个人是很难随时兼顾到每个孩子。虽然每次见到孩子们,我们都会再三教他们学会主动分享自己的近况,遇上紧急情况要主动求助,但由于常常牵扯到与结对资助人的联系,地理距离的遥远和生活状态的差距之大使得每一次危机时刻的交流和援助都很艰难。

于是,每年二三月和八九月,原本美好的开学季,却是我们最提心吊胆的时期。就怕听说哪个学生没收到助学金、家里不愿让他继续读书。我们想法设法地帮助孩子们不辍学,很多次为了赶上学校的报到时间,只能先拿自己的钱去垫付入学所需的费用,有时候垫付就成了捐助,但我们个人能力有限,也明白这非长久之计。

 

▲我和马老师与我结对十年的苗族女孩小美在一起

随着我们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不断增长、爱心人士的队伍日益壮大、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与日增加。而最初几批受助的孩子都已成年。因当地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水平落后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基础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真正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中学毕业就要踏上社会谋生。怎样能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我们也有很多设想和计划,却因为各自的工作、生活所累,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尝试和实施。只有寻找更多的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合作和支持,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美丽的家乡,在梯田上

近几年,我在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传播方面获得了一些荣誉,而常年操劳在第一线、承担了最繁杂、辛苦的工作的素英姐却始终默默无闻。今年3月8日,我受邀赴红河州领一个由红河州宣传部和妇联联合颁发,命名为“感动红河最美女性”的奖。我请素英姐共同领奖,头一回登上这样大的舞台站在聚光灯下,她紧张得手心出汗、微微发抖。请她说话时,甫一开口,她的声音还有些轻。她说:“我也是从大山村寨里走出来的,最知道山里小娃……”说到这里时她哽咽了,停顿一下继续道:“求学的不容易!”此时我看不清台下人们的表情,但却能感觉到全场前所未有的安静。“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素英姐略一停顿,伸手拭去溢出眼角的泪水,提高音量继续道:“将这件好事做一辈子!”台下先是静默,随后热烈掌声久久不息。后来我听说,不少人被她这番最简单质朴却也最真诚深情的话打动落泪。

 

▲2016年3月在云南省红河州与马老师一起上台领“感动红河最美女性”特别奖

我曾用三年时间拍摄了一部以素英姐为主角的公益纪录长片,片名叫做“书术梦嫫”,在元阳当地的彝语中,是女教师的意思。有老师劝我,说以此作为片名并不合适,需要特别去解释说明。而我坚持如此,是因为觉得这四个字有种古雅、神秘之感,尤其一个“梦”字在当中,富有诗意、引人联想。而像素英姐这样的一线乡村女教师,虽然用尽全力做公益也未必能有多大的影响,但她却是山村贫困学生们追梦的引路人。

 

▲守望家乡

再过十几日,当各方捐赠都汇聚到水卜龙小学,分发物资的现场定然会像最盛大的节日一般热闹。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兴奋地蹦跳、欢快地起舞时,就是素英姐和我最欣慰满足的时刻。哪怕前路曲折艰难,哪怕我们竭尽所能依然如星星之火,但我们依然心甘情愿地负重前行,不为别的,就为素英姐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链接:爱心捐赠

冬天来了,孩子们缺少过冬衣物,如果你愿意献出一份爱心,捐赠衣服和爱心物资(包括学习用品)的地址是: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水卜龙小学马素英老师收,邮编662400。

*本文系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由作者提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