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之夜》将引发戏剧新热潮?

2016-12-14信息快讯网

 

《不眠之夜》将引发戏剧新热潮?-信息快讯网

北京西路1013号是一座5层楼高的砖面建筑,位于繁华的南京西路地段、美琪大戏院的“背面”。它并不起眼,窗户清一色地被漆黑的幕布遮起,会让不明真相的路人产生“未完成”的错觉。

由全球浸没式戏剧先驱Punchdrunk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共同打造的《不眠之夜》上海版,从今晚起将在这幢看似有些低调的大楼里演绎。艺术总监菲利克斯·巴瑞特赋予这幢曾经被废弃的烂尾楼一个崭新的、勇敢者的名字“麦金侬酒店”。“麦金侬”源自一个苏格兰部族名,反映了莎士比亚 《麦克白》里出现的苏格兰背景,这个部族的座右铭是“天佑勇者”。“麦金侬酒店”的大门后,是留给冒险家们的“1930年代”的华丽和希区柯克式的悬疑。

浸没式戏剧,是一种打破演员与观众空间位置,演员在表演空间中移动,观众可参与其中并成为戏剧一部分的时髦概念。自Punchdrunk把《不眠之夜》带到纽约后,浸没式戏剧旋即成为文化新热点,并引发一股创作高潮,仅纽约地区就有十几个浸没式戏剧相继问世。如今,这股风潮吹到了上海。

环境戏剧,重在环境还是戏剧

Punchdrunk是一个英国团队,菲利克斯饶有兴趣地把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空间和 《麦克白》 的暴力冲突结合起来,再加上舞蹈剧场的概念,2003年把《不眠之夜》创想落地伦敦,随后又诞生了2009年波士顿版和2011年纽约版,大受欢迎。《不眠之夜》纽约版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收回了成本。当制作方宣布上海版将于年底首演后,24小时内疯狂出票2000多张,4天内首轮演出票售罄,可见市场的火热。

2011年《不眠之夜》爆红百老汇之后,纽约地区先后有十几个浸没式戏剧相继问世。比较知名的有根据历史真实谋杀悬案改编成的互动寻凶话剧 《玩偶酒吧》;有根据《爱丽丝梦游仙境》改编的舞剧《坠落的爱丽丝》等。《坠落的爱丽丝》 的剧场空间被打造成一家废弃的精神病院,不同于《不眠之夜》的“大流量”,该剧每次仅限15名观众参与,他们在护士的指引下进入不同的房间“探险”。据悉,该剧有望在明年引进上海演出。

但纽约戏剧评论家乔纳森·曼德尔指出,浸没式戏剧虽然有些直观的“套路”,但没人能真正给它下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戴上一张起‘间隔’作用的面具、迷宫般的未知体验、色香味俱全的展示……这些确实是浸没式戏剧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浸没式戏剧的同义词。”国内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环境戏剧”并非新事物,只是国内对它的探讨还仅仅停留在技术实现、功能开发和结构设计的层面,而非戏剧内容的价值。

“体验”经济,打开的不仅是剧场

2015年,国内导演孟京辉也推出了浸没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在他看来,浸没式戏剧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游戏,把“N”个小时的戏剧能量分布在限定的几个小时的空间里,对剧情浓度进行掌控安排,“恰好是现在最好玩、最流行的一种玩法而已”。

“体验”式经济的兴起,打开了一股新的创作热潮。最新的技术实现手段,如VR、直播等也逐渐充实到剧场体验的概念之中。新西兰“故事盒”剧团采用手机移动应用技术引导剧情的形式,打造了一部App浸没式戏剧 《失去记忆的女人》。受此启发,上海戏剧学院和“故事盒”携手开发了一个新的校园作品 《双重》,成为艺术节期间的亮点之一。

浸没式戏剧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产业的拓展和延伸上。《不眠之夜》中方制作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马晨骋说:“为什么《不眠之夜》能在纽约演这么久?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戏剧的形式,周边有餐厅、酒吧,有包含其他盈利、营收模式。”

2012年秋天,在外百老汇上演的摇滚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大彗星》,也是尝试将艺术与商业融合,进行跨界互动的作品。全剧改编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剧场在首演时被打造成了一间独有风味的俄国茶室。在结束首轮7周的演出之后,《娜塔莎》 便转为更加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制作团队在切尔西13街与华盛顿街之间支起了巨大的帐篷,内部装潢奢华高贵,铺设了精致的高级天鹅绒、壁挂和璀璨的水晶大吊灯,观众和演员分散在各个角落互动。演出提供俄式大餐与酒水,观众可向由演员扮演的服务生点单。据悉,一个包含海鲜拼盘和鱼子酱的“座位名额”高达200多美元,即便如此,该剧的座位依旧供不应求,销量罕见地超过了六位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