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和学校间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2016-12-28信息快讯网

 

寓教于乐的科学表演秀让学生兴趣盎然。本报记者沈湫莎摄

学校和博物馆,两个原本并不相干的地方,现今却悄悄走到了一起。今年初,上海市教委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馆校双方将围绕“开发一门博物馆课程、培养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学习型学生”三个方面开展合作,迄今已有127所中小学校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

许多年前,教育和博物馆方面的专家就已经开始呼吁,让学生到博物馆去接受非正规教育,然而学生有组织地到博物馆“走动”却始终不频繁。这堵横亘在馆校之间的“墙”,如今是怎样被慢慢拆掉的呢?

展品与课程内容挂钩是个大难题

“想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学习,却对满墙的展品‘摸不到头脑’,不知道该如何把博物馆里的展品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杨浦区二联小学探究课专职教师常杰的苦恼,不少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曾面临过。

如何让课程内容与展品挂钩,是各国博物馆、美术馆共同探索的话题。上海科技馆展示教育处教育科科长徐蕾说:“英国伦敦历史自然博物馆做得最好的,是他们全面的馆校合作体系。从幼儿园到高中,课本中有哪些知识点,对应博物馆中的哪些展品,在教育活动列表中都分门别类列出来,挂在网上方便老师和学生下载。”

但想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始筹备起,徐蕾就常常往教研室跑,从上海中小学一摞摞不同的教材中挑选出与展品结合的知识点摘录下来,并结合展品设计课程。

一年前,当自博馆对外开放时,一举推出了57个“教育包”,比如有一个化石挖掘的课程,在模拟辽西热河生物群和山东山旺动物群的两个挖掘坑内,孩子们能够亲手发掘出化石模型,通过检索图对比鉴定,感受考古探索的乐趣。而为了准备这些,自博馆花了3年时间。

徐蕾说,这一切都是刚起步,那些做得好的博物馆,当学校要来博物馆活动时,和谁联系、博物馆会提供哪些资料、哪些可以从网上下载,详细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不止如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入博物馆,自博馆还开设了“五元钱”项目———如果上海有哪所学校要带学生到自博馆参观学习,不仅可以享受每人5元钱的优惠票价,自博馆还会主动与学校沟通,提供团体的讲解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帮助。

教育理念改进是双方合作基础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课程。不过真的让老师们到博物馆去上课,积极性并不高。

上海科技馆展示服务处处长顾洁燕发现,究其原因,是学校与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不同———老师教学是有教学大纲的,每一道题必须有个标准答案,而博物馆更倾向于启迪思维,孩子们被更多要求的是思考、提问和探索。

今年1月,上海科技馆向全市老师征集“校本”课程,最终收到150多门课程,上通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物理人文社科无所不包。看着征集来的课程设计,徐蕾发现有不少老师是真心想把这件事做好的。

“馆校合作现在能做起来,应该是大家对教育理念趋于接近,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了一致性看法,所以老师也愿意加入到这个平台上来。”常杰说。比如,上海科技馆为“大地巨子”“灭绝生物展”等设计的“任务单”式的学习模式,在如今的教学中屡见不鲜,老师们倾向于去启迪孩子们的思维,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共同“打磨”下,一门门校本课程被创造出来,有的“实验班”已经在自博馆上起了课。“我们将和老师进一步沟通,希望寻找到既可以深入校园,又能充分运用博物馆资源的课程,搭建起学生爱上、老师爱教的博物馆课堂。”顾洁燕说。

探究式学习符合学生综合发展需求

带着问题、手拿“任务单”走进博物馆,眼下,不少学生逐渐接受并喜欢上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博物馆专业人员和课堂教师都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下学生最为缺少的。

为此,自博馆子课程开发的同时,还针对学生开设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和“实习研究员”项目,邀请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地跟随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研究课题。项目一推出,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世界外国语中学8年级学生曹舒文参与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原本就对科学充满兴趣的她在博物馆研究人员带领下,仔细地观察自然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研究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还能充满自信地把这些科普知识传递给同龄人。

为了进一步推动馆校合作项目,自博馆内部的工作架构都将发生改变。顾洁燕透露说:“自博馆将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馆校合作项目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研发,同时将调研怎样吸引不同的参观者更好地学习知识。”下一步,在继续开发馆本课程的基础上,自博馆还会将课程打包送入学校,并开展对学校教师的培训。

徐蕾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自博馆已经变成了科普资源集聚的平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