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热”亟需专业标准

2017-01-02信息快讯网

刚刚过去的一年,“马拉松热”席卷全国。与此同时,因赛事组织不严谨、专业程度不高引发的问题和负面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日前由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承办的“马拉松文化与健康中国”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马拉松热”展开讨论,呼吁尽快出台更为专业的赛事标准,让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健康发展,助力全民健康。

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增长,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体坛的标志性现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北京马拉松赛事主管吕季东给出数据:“从2011至2016年,仅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就增长了14倍,省会城市几乎实现全覆盖。”

探究马拉松赛事如此“火”的原因,政府和商家是重要推手,参与者的社会认同感也是重要因素。“马拉松是很好的城市营销手段,一些并不知名的城市,因举办马拉松赛,让更多人了解其景观和历史,也让商家看到很多商机。”上海大学教授陆小聪认为,“在后匮乏社会,马拉松也提供了一个认同的符号,满足人们对于阶层归属的追寻,对生活方式的考量。”

在赛事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办赛质量和跑者理念参差不齐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随着赛事审批放开,办赛门槛降低,“肥皂补给”“第一集团跑丢”等影响恶劣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这很大程度是组织团队不专业造成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表示,“政府正在转型,审批放开后,政府与相关企业可能出现衔接问题,只有培育更精良的团队,才能推动这项运动健康发展。”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资深跑者陈国强直言:“很多比赛的组委会办赛水平比较低,服务意识不足,规则制定出尔反尔,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跑者参赛体验和满意度不理想。一些赛事盲目追求规模,造成拥挤和无谓的消耗,存在一定的危机。”

如何降低负面事件的发生? 正参与将北京马拉松打造成为“国标”的吕季东认为,“办赛水平反映城市管理水平。马拉松赛事发展到现在,亟待制定真正专业的赛事标准和规范,办赛者也需对办赛质量更为谨慎。”

除此之外,引导跑者理性参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跑步被赋予了过多的标签,它时尚却并不比其他运动更高尚,简洁却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么简单,跑不好就会受伤。”陈国强曾目睹过很多盲目的参赛者,“甚至有跑半马的人,连半马是多少公里都不知道。”

对加拿大渥太华马拉松有过深入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于海同样认为,高度的商业化、时尚化,可能使跑者对于马拉松的理解发生偏差,这项运动的发展也可能偏离方向。“马拉松是一场集体狂欢,具有其他运动不具备的仪式感、社会动员力和传播效果,可以引领体育消费,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分层机制。然而,马拉松不是也不应成为全民运动,跑步不是非要跑42.195公里,每个人都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他表示,“人们通过简洁的运动,改变身心状态,产生幸福感,克服虚伪和萎靡,就能实现全民健康。”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