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推广何必要用“疮口式”宣传

2017-01-20信息快讯网

王彦

电影《我说的都是真的》宣布从年初一撤档。通稿里,宣传方用“小沈阳与陈意涵大年初一只PiaPia不上映”作标题。明眼人一瞧即知,这是打网络词的擦边球,上下文里并无出格涵义;明眼人也可领会宣传方出此下策的内心戏,无非是想“引君一点”。不惜自降格调,电影宣传的窗口如同“疮口”。

遗憾的是,此类“疮口式”宣传绝非孤例。不信你看,同处春节档的《健忘村》抛出“舒淇王千源惊爆‘夫妻生活’”的宣传辞;后春节档的《游戏规则》被宣传稿写成“何润东被高希希四度‘脱衣’”。电视界的情形并没有更健康。一年多前《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播出之际,网络上一阵“激情”刷屏:不到2分钟的片花,荷尔蒙不遗余力冲击着感官。网友们转发时无不配以如是评语———“污力滔滔”。

中国电影年产近700部,电视剧近1.8万集,多如过江之鲫,多数默默无闻。宣传求关注无可厚非,但家家都用自残的“疮口式”营销,一大片溃烂、流脓、蔓延之后,便是对行业极大的伤害。

现在看来,“疮口式”宣传的把戏至少有4种。第一,拿主创的私生活说事。“女神婚后的首部电影”“某明星婚变后的首部作品”“她究竟有没有怀孕,这片可以一窥究竟”等等,已是陈词滥调。实在套用不上,还有总在宣传期曝光的爱情“可供选用”。

第二,强行组CP。CP即角色配对。除男女主角CP,时兴的做法是从剧集里随意拉郎配。“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过”不经意间开启“吃瓜群众”狂欢式的调侃,从此,造CP、拆CP,影视圈的宣传策划忙得不亦乐乎。已播完的《锦绣未央》拿唐嫣与罗晋这对真CP做文章,将播的《周末父母》并不回避以刘恺威与王鸥这样的绯闻主角炒作。前有宣传方从《爵迹》里组出六七对CP,后来的《摆渡人》更理直气壮贩卖梁朝伟与金城武CP。所有这些配对,不期与剧情严丝合缝,只愿与热门事件撞个满怀;不求是否自损声誉,但求把引流执行彻底。

第三,编不下去就“发糖”。“发糖”,网上对于男女主角感情戏路的另类称法,两情相悦、情到浓时即可称“发糖”,反之为“虐心”。现在,“发糖”是绝大多数电视剧的默认技能。为抚平那些莫名其妙的反转与逻辑不顺的波折,好让观众对动辄40集开外的长篇累牍不失兴致,隔三差五“发点糖”,才能引得人气一浪高过一浪。今年的《抓紧我,放弃我》、去年《亲爱的翻译官》无不是只顾“发糖”、罔顾内容的代表。

最后一种,可称为“视觉污染”。《杨贵妃·王朝的女人》不过是“九月九日长生殿”的再诠释,但为博眼球,“马震”的镜头一转再转。该片喧嚣仍在记忆中,可近一年,低俗宣传不断刷新下限。随意点开网站影视频道的标题:“激情”“吻戏”司空见惯,“壁咚”“树咚”“墙咚”“草地咚”接踵而来。若嫌“妖艳贱货”还不够语出惊人,宣传方不惮以“污、骚、浪、贱”自诩放荡不羁。

总有某些明星的宣传方埋怨围观者泼脏水。但为什么不想想是谁在宣传时以低俗之词扬文艺之事?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