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喜庆堂”戒攀比树新风

2017-01-22信息快讯网

 

“民俗喜庆堂”戒攀比树新风-信息快讯网

王小坤(左一)在“民俗喜庆堂”为父母点燃生日蜡烛。本报记者王星摄

 

“民俗喜庆堂”戒攀比树新风-信息快讯网

在社区道德讲堂,村民观看民间文艺团队表演。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春节将近,江苏如皋市江安镇周庄社区的老夫妻王灿和孙淑芳近日在社区的“民俗喜庆堂”里,过了一个简单又难忘的生日。台上,儿子王小坤和媳妇、孙女陪二老共同吹灭蜡烛,美满温馨;台下,几桌亲朋好友济济一堂。整个过程,不过两个多小时,和以往动辄三四天的家宴相比,两位老人直舒一口气:“来这办喜事,少了折腾,多了轻松,既能省钱,也不丢面子。”

为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厉行节约”,2013年,周庄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开始运作“民俗喜庆堂”。四年来,1100多户村民中有七成以上都曾把家中的红白喜事交由“民俗喜庆堂”操办,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财力,更是刹住了以往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请客习俗,受到广大百姓欢迎。

由奢入俭,热闹有增无减

要说这是记者见过最为简朴的一场农村喜宴,一点都不为过。就连主持人丁瑶,也是从如皋免费“借”来的一名志愿者。其实,这场喜宴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庆祝王小坤的羊毛衫工厂乔迁新厂房。作为周庄社区较为成功的生意人代表,王小坤将两件喜事一同交由“民俗喜庆堂”从简操办。

他告诉记者,以前,几桩喜事轮番庆祝,全家人至少得忙上个十天半月,费力劳神不说,开销也是一次比一次大:“亲朋邻里间,难免有攀比,一场办下来,至少得花三四万。但在‘民俗喜庆堂’,一次最多就花万把块钱,因为场地、舞台、水电统统免费,每桌饭菜的标准也就三五百元,哪怕生意做得再大,到这都没了攀比心,而且饭后还能请全村人看场戏,何乐而不为呢?”

果然,午餐之后,更多村民闻讯赶到了与“民俗喜庆堂”一墙之隔的周庄社区道德讲堂。天空飘着冷雨,但并没有妨碍大家前来看戏的热情。整整两个小时的演出,可容纳百余人的讲堂内几乎座无虚席。村民石云龙告诉记者,如果不下雨,演出通常会在室外的周庄大舞台举行,来看的人往往更多。

借钱办酒,一去再不复返

身为“红白理事会”会长,周庄社区居委会主任孙新桃这样解释当初社区创办“民俗喜庆堂”的初衷:“以前,这里多数村民生活条件一般。但近年来,随着当地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大家在办红白喜事时,逐渐形成了一股‘暗自较劲’的攀比风潮。不少村民甚至举债办酒席。长此以往,刚致富便返贫,百姓间借贷矛盾也多,好事便成了坏事。”

如何有效地移风易俗,既让老百姓不丢面子,又刹住这股不健康的消费歪风,大家集思广益,很快想到了成立“红白理事会”,开设“民俗喜庆堂”这个点子,并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付诸行动。“民俗喜庆堂”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边上。上下两层可容纳30多桌,可同时让两户人家举办各类红白喜事。

“我们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由以前的三四天缩短到一天,丧事由原来的七天缩短到三天。刚开始时,村干部要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四处贴标语宣传,渐渐地大家就接受了这一运作模式。”孙新桃介绍。按照理事会的建议和规定,“民俗喜庆堂”对村民承办的红白喜事酒席原则上不能超过20桌,每桌收费控制在300-500元。如果村民要求自带食材,仅收取30元一桌的加工费。

吃喝的标准看似降低了,但实际上桌的饭菜并没有让百姓觉得“掉价”。“民俗喜庆堂”的承包者钱文彬告诉记者,自己早些年在村里创业发家致富,承办“民俗喜庆堂”是想做点好事来反哺社区。而且村里会按照承办红白喜事的数量减免一部分房租,所以只要是村里的红白喜事一律“零利润”接待,保证村民们吃好喝好。这不,春节期间“民俗喜庆堂”的接待档期已经不知不觉排到了正月初八。

精神富足,生活才真美好

47岁的孙霞,是社区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4年初,他率先在“民俗喜庆堂”办了喜宴,庆祝女儿高考金榜题名。从此他也成了“红白理事会”的铁杆会员,不仅积极在亲朋间推广这项移风易俗的好做法,也经常来看演出。他告诉记者,和从前在自家院搭台请自家人看戏不同,现在办完红白事,往往是一家请戏百家看,请来的演出团队就直接在周庄大舞台上表演,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被移风易俗渐渐改变的,并不仅是一场家宴和一台戏。记者在周庄社区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个星级文明户的标识,最高为十星级。而在“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中,对铺张浪费现象将一票否决。除此以外,还有秸秆焚烧、邻里和睦、尊老敬老、庭院整洁等多条考量标准。

“现在村民们很少攀比物质条件,而是暗自较劲自家门上的星有几颗。只有精神生活富足了,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美好起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周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久海自信地表示。

如皋市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实告诉记者,目前如皋已有十几个社区相继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的深度探索。今年,当地将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批典型的示范村,为深化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本报江苏如皋1月21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