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在书斋中做学问,他更喜欢读天地间的大书

2017-01-23信息快讯网

 

比起在书斋中做学问,他更喜欢读天地间的大书-信息快讯网

以主持校订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的文史专家、红学家冯其庸昨天12时在北京离世,享年95岁。

“父亲走得平静安详,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跟家人、学生念叨最多的还是目前红学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如果有年轻人写出不错的论文成果,家父就会倍感欣慰。”冯其庸女儿冯幽若昨天晚上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父亲生前最后几个月体力下降明显,多在沙发、床上坐卧,但神志清醒,他回首往事时认为一生充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老同事、学生来看望父亲时,老人家的脸上明显流露出向往之情,他念念不忘做学问。”

如果说,红学、国学研究方面的著述铺就了冯其庸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学术路,那么他所主张的“文献记载、地面遗迹调查、地下发掘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的严谨治学态度,则留给后辈更多的启发。与冯老相识多年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昨天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他眼里,这位前辈可谓多才多艺、交游甚广。“老先生诲人一甲子,但他并不止步书斋或三尺讲台,而是非常重视实地考证调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冯老精力旺盛,擅书法、喜绘画、精戏剧、鉴文物、好收藏,对生命有股不止歇的探索热火,如今这团火慢慢暗下,但那份光与热持久温暖激励着后辈。”

今年1月,冯其庸50年前以小楷抄写的16卷 《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 和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两种新书亮相。据悉,《论红楼梦思想》 增订版、《论庚辰本》 (增补本) 等冯其庸著作也即将由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冯其庸散文集《人生散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要写的是带有明显的诗人气质的,带有偏僻个性的典型形象”

冯其庸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并主持校注了阅读量颇大的《红楼梦》 普及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新校注本,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199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全面修订,据统计,这版校注本的《红楼梦》已累计发行近500万套,是业内相当普及的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冯其庸的红学研究,是从曹雪芹家世、脂砚斋评 《石头记》 抄本入手的。在业内看来,这正是冯其庸的独到之处,冯其庸生前曾感慨,在红学领域,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遭遇,就无法理解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其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评价。因为历代许多人对《红楼梦》做了解释,要把这历史上很多重要记载和曹雪芹的家庭兴衰,拿来对照反复读《红楼梦》,就会给你很多启示。”

也正是在对照求证下,冯其庸“挖”出了《红楼梦》的诸多经典之美。他发现,《红楼梦》含蓄、不直说,有内涵,有隐喻,欲言还休、意内言外的手法不止一次地使用。他发自肺腑地感叹:《红楼梦》最了不起的,是里面描写的人物都是独特的,个性鲜明突出。“你闭着眼睛想象,晴雯跟袭人就无法混淆,林黛玉跟薛宝钗也无法混淆,王熙凤跟其他人也无法混淆……不过,把《红楼梦》最主要的人物写成最美的还不是曹雪芹的目的,他要写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写过的,带有明显的诗人气质的,带有偏僻个性的典型形象。”

从冯老赠友人的诗中或可一窥他一生结缘红楼的心境:“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

《历代文选》不断重印,身体力行倡导国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上个星期刚去探望了冯其庸,当时“老人家说话比较吃力了,但他还是非常关心红学会、红研所的近况,向我打听有没有冒尖的学术人才与作品”。

比起关在书斋做学问,冯其庸更喜欢读天地间的大书。比如,花甲之年后,冯其庸历时20年,十进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抵达海拔4900米的红其拉甫,实地考订玄奘取经东归路线;古稀之年后,三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耄耋之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创办“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大国学”概念,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视野。2015年初,汇聚冯其庸学术精华的1700万字、35卷册巨著 《瓜饭楼丛稿》 付梓。自嘲为“瓜饭楼主”的冯其庸,曾带领研究生外出学术调查,行经鲁豫苏皖川陕等7省近30个县市,觅历史遗迹,留意出土文物和碑碣石刻,令学生受益无穷。

在冯其庸的学术道路中,影响深远的《历代文选》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薄薄两册,却成了大量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1954年冯其庸从老家无锡初入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那时没有语文系,只有国文教研室。缺国文教材怎么办?冯其庸主持编选了《历代文选》,拟定了大多数篇目及注释体例。开始由人大誊印社刻钢板油印发给学生,后来讲义传到外头,得到许多师生认可,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还不断再版重印,累计发行70万余册。《历代文选》所选散文共150篇,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多为历代传诵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业内看来,这套文选思想性、文学性兼具,注释严谨,是古代散文选中较好的选本。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