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盏华灯“传情达意”“护灯者”保障航班起降

2017-02-01信息快讯网

报记者 李静

空旷的“大舞台”上,每天上演红、黄、绿、蓝、白五色光交织的“灯光秀”,没有炫目喧闹,只求恒定稳妥———在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飞行区,共有3万多套各式助航灯具,每天保障2100多架次航班起降,迎送20余万人次旅客。据统计,两大机场守护、管控助航灯具的技术人员不足80人,这也是该岗位在上海的从业者总数。

春节黄金周,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异常忙碌,包括80名“护灯使者”在内的春运保障人员日夜坚守岗位。1月29日大年初二下午,本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48小时以内本市最低气温下降7℃至8℃;1月31日,大年初四,最低温可达1℃至3℃。“护灯者”们裹紧外套,迎着寒风走向机坪,比平常巡查得更频繁。

经过严格的申请和安检,记者进入虹桥机场6.3平方公里飞行区,跟随机场灯光科团队体验特殊保障时刻巡检、维修助航灯光的艰辛。

“灯光科从不留工作过夜”

下午5点刚过,天色渐暗,虹桥机场两条跑道和四条滑行道的8000多套助航灯具、134根高杆照明灯瞬时亮起,机场得以继续忙碌。

机场助航灯包括跑道入口灯、边线灯、中线灯、末端灯和滑行道边线灯、中线灯、弯道灯等,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下,能见度和决断高度低于一定值时,这些灯会按规定开启,让飞行员多一双“眼睛”,机场在夜幕下也可“传情达意”,引导飞机安全起降。

灯光科科长、全国劳模顾鹏飞带着值班的舒展和蔡明出发了。他们开车沿机场边缘巡检,重点检查助航灯、机坪照明灯、灯箱型标记牌、风向标 (灯)、滑行引导标记牌及灯光电缆管线、电缆井等设备。

到2号航站楼外的站坪时,顾鹏飞发现227号廊桥顶端数字指示牌内的发光二极管LED有微微闪烁。停好车,用对讲机通知运行指挥中心后,顾鹏飞和舒展、蔡明爬上七八米高的廊桥顶。几米外的航站楼内,灯光明亮温暖,旅客正等着登机飞往目的地。此时室外约为3℃,冷风刮过,让人不由地缩紧脖子。顾鹏飞熟练地打开指示牌箱体,发现一个LED灯管接口处松了,初步断定是廊桥震动造成的接触不良,“这是新改造的节能灯,应该不会有别的问题。”果然,摁紧接头后就不闪了。高处风大,说话听起来有些吃力,三人配合很默契,还用电表、电笔测试了电缆线和灯箱线路的连接点,再用螺丝刀紧固灯箱边角螺丝。

收工时,蔡明和舒展一样样地细数工具:两把老虎钳、四把螺丝刀、一把榔头、两把扳手……“全了!”三人边走边搓冻红的双手,然后沿铁梯子爬下,再次报告指挥中心维修完毕,用时约20分钟。

顾鹏飞介绍,“按时巡查预检,故障第一时间排解,灯光科从不留工作过夜;今年春运前,我们已全面检修、维护过飞行区助航灯光系统、灯光站、灯光电缆、高低压室和调光器室等设备设施,保障航班高效运行。”

磨得出细活,练得出高效

目前,虹桥机场两条跑道从早上6点50分至深夜进港航班结束,平均每小时起降43架次航班,十分繁忙。灯光科白天巡检跑滑道外围,停航后至天亮前才徒步或开车巡检跑道和滑行道,这是他们最忙的时刻。

首先要看灯亮不亮,其次看亮度有无异常。“跑道边线灯间隔约60米,如果一盏不亮,就有约120米的暗区,飞行员很可能误认为那是道口。”顾鹏飞说,一定要嘴勤、手勤、脚勤,有疑问必须开口问,勤走动,时间久了就有敏感性,远远望去就能察觉哪条“光线”不正常。

冬季室外作业寒气逼人,晚上更甚,手脚冰冷不已。在分别为3300米和3400米的两条跑道上,这些灯光管护员频繁蹲下去触摸嵌入式灯具冰冷的金属表面,看看有无刮痕和毛刺,以防擦伤飞机轮胎,手被冻得通红,衣服后背灌冷风,全身冰凉。

也有一些灯光必须24小时开启,比如跑道两端各四组的PAPI坡度灯,它在一定角度之上看到时发出白光,一定角度之下发红光,正确设置后可帮飞行员按正确下滑角度进场、着陆。业内有句话———宁愿坡度灯不亮,也不能让它角度不对,它的校准至关重要。

灯光科技术骨干郑功卿介绍,他们每月校验一次坡度灯的角度,“坡度灯有三个脚,每根都有活动环节可调高低,固定后形成灯体的标准角度。”看似简单实则繁复,是老中青三代25名“护灯者”的基本功,必须熟练掌握,“校准时不能戴手套,眼手脑并用,敏锐感觉每圈螺纹咬合产生的轻微角度和力度变化,每下旋动都可能前功尽弃。”磨得出细活,也练得出高效。为快速处理故障,尽少占用跑滑道,这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他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保有多项发明创新,除国家助航灯光高级资质,还全部取得了高压电工证、低压电工证、登高作业证、消防工程师证等技术证件,始终确保“助航灯光开启率100%,设备设施完好率98%”的高纪录,保障每次起落安妥。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