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2017-02-14信息快讯网

 

元代黑漆嵌螺钿广寒宫图捧盒

 

明代剔红有盖葫芦壶

■本报记者 李婷

“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这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笔下的古代文人生活。时至今日,尽管生活方式已发生变化,但这份闲情逸致通过器物得以承传。正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行的“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展出商代以来3000多年间的600余件文房用具,带领观众走进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这些融合了能工巧匠与文人雅士才智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见证。

文房不只有“四宝”

文房,泛指文人书斋中的器物,且大多是案几间袖珍玲珑的小件物品。其物虽小,却承载、记录、传承、弘扬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说,民间素有文房四宝之说:笔、墨、纸、砚。其实不然,文房的品类丰富,早在南宋赵希鹄所撰《洞天清禄集》中就列入了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九项内容。到了明末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列入的实用文房用具有数十种,此外还记录有文房清玩雅物若干,如香炉、茶盏、如意、钟磬、数珠、扇坠、镜、钩、钵、琴、剑、茶盏等。

本次展览的展品跨越3000多年文明史,让人们领悟到:文房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不仅是因为它们有实用价值,还有其所承载的丰厚文化、艺术、史料内涵。可以说,曼妙精致的文房是文人雅士的挚友和伴侣。以砚台为例,文人墨客皆宝爱有加,昵称为砚田。本次展出的砚台或端、或歙、或红丝、或洮河、或澄泥,必先严选其质,由砚工妙构巧作,精细入微,浑然天成。

不仅砚台的制作十分讲究,装砚台的匣子也要选上好的硬木制成,匣上或嵌玉、镶金,或髤漆,极尽奢华。

是智慧结晶也是文化见证

其中,以螺钿工艺最具雕饰之美,其做法是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并多加金银片屑,很是绚丽夺目。比如本次展出的一件元代的黑漆嵌螺钿广寒宫图捧盒,盒盖装饰广寒宫图案,表现了唐玄宗在吕道士的引导下夜游月宫,嫦娥出宫接驾并以仙乐相迎的情景。盒盖上的人物用整片雕刻过的钿片镶嵌而成,除3位主要人物外,另有11位乐手和3位侍从,按照人物的服饰、神态各有不同,雕刻非常细腻。而一件清代的百宝嵌喜上眉梢象牙笔筒,则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象牙、琥珀、青金石、红珊瑚、犀角等材料。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笔筒上的图案花纹会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除了实用的文房用具,展览中的文房摆件也别出心裁。以一件晚清的微雕象牙屏风为例,它的创作者于硕是近代微雕大师,曾凭借微雕作品《赤壁夜游》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本次亮相的这件微雕象牙屏风,一块很小的象牙板上雕刻了逼真的八仙祝寿图,还刻上了许多比头发丝还细的文字,在没有光学仪器辅助的情况下堪称奇迹。

“我们今天提倡工匠精神,这些文房用具的制作过程便是匠心最好的体现。”韩天衡说,这次展览不是简单地展出器物,而是要通过它们领略古代文人的审美以及背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位观众观展后表示,不仅真切地体会到“笔精墨妙,人生一乐”,更提升了文化自信———原来,我们的书斋有如此悠久、深厚、美妙的文化。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