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尘埃,重新发现民歌之光

2017-03-09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周敏娴

“民歌就像是蒙上了一层灰的古老家具,需要有人掸一掸上面的灰尘,才能重新发现藏在下头那晶莹润泽的肌理与纹路。”近日,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耳畔中国》于安徽卫视热播。业内人士评价,这档节目让人看到了民歌传承发扬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折射出当代音乐工作者的文化担当。

“原来民歌不土”

《耳畔中国》有别于以往的音乐类综艺节目,登台的选手大多是节目组走南闯北、上山下乡搜罗的各路民歌好手,演唱曲目清一色全部都是中国歌曲。节目现场,由400名大众评审加上3位专业评审:知名歌唱家阎维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歌唱家雷佳坐镇。节目还特邀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郦波教授,现场讲解每首参赛歌曲背后的文化渊源。

前几期节目中,有不少选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陕西的歌手纪军军将一首柔情的《一对对鸳鸯水上飘》唱得悲伤感人。这个曾经靠唱红白喜事养活家小、也因家庭贫苦不能和相爱的姑娘在一起的小伙子,为了一圆母亲遗愿来到舞台,让坐在评委席的雷佳感同身受地想起了自己过世的父亲,泪洒现场。另一位苗寨歌王蝶当久,用高超的技巧和浑然天成的魅力折服了评委,获得一致称赞。王黎光甚至对这位原生态歌手说出“在你面前,我们是小学生”。

节目里,一个90后山东女孩说,她的朋友们嫌弃“民歌土”,让她一度想要放弃唱民歌。今天,她和观众们一起看到了民歌的更多可能性。当代音乐理念的曲风改编、更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新潮炫目的舞台包装……古老民歌的精气神还在,只是表达更现代、更可亲了。不少青少年网友给节目留言写到:“原来民歌那么好听,一点也不土。”

找到文化的根

在业内人士看来,《耳畔中国》 的意义已经不止停留在一个比赛,同时也是一分致敬中国音乐的情怀,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节目重新认识中国音乐,找到文化的根,并让它重现光芒。

节目的音乐总监、曾操刀制作 《欢乐颂》 《解救吾先生》 等热门影视金曲的音乐人捞仔表示:“现在的音乐节目里充斥着太多流行乐元素,其中很多歌曲都已历经重重改编,我只是想做点不一样的。民族音乐这个宝库被打开本身就很有意义。”

明代文人冯梦龙说过,世上“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表示,民歌的价值,就在于它出生于不同的地域,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和各不相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造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同时,锻造了中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江河大地上多姿多彩的方言和民歌。“只要有真情在,就有真民歌在,而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在祖国大地上产生的民歌,永远回荡在祖国的晴空丽日下。”

修养高于技术

节目里,有个别选手把民歌改编成了爵士风甚至摇滚范儿,这会不会有悖于传统民歌的传承? 从节目热播后的各界评价看,创新和传承并不冲突。

斯琴格日乐在民歌中加入了电子元素重新唱红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刘若英在电影《天下无贼》中唱的《知道不知道》,改编自广西民歌 《山清水秀太阳高》;平安用通俗唱法唱《我爱你中国》,让这首歌有了别样的味道……在民间、学院的传承之外,需要有一个舞台,让跨界创新得到展示。

作为一个专业类节目,声乐技巧是评判的第一标准。但除了声乐技巧以外,选手的音乐素养才是区分艺术家和“发声机器”的标准。《思情鬼歌》 里所说的“鬼歌”是什么意思? 《赶圩归来阿里里》 中的“圩”指什么? 业内人士称,好的歌手不止能飙高音,还要理解自己所唱的歌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修养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

评委也指出,相比苗族歌王,来自几位学院派选手的歌声中似乎少了点个性和血脉中的激情。“原生态歌手的演唱之所以打动人,因为歌唱就是他们的生活,发声源自他们内心。”如何在学院化的培养模式下,保存住每个人的异秉个性,也是音乐教育者们要思考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