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报价揭娱乐综艺负面影响“清单”

2017-03-19信息快讯网

■演艺圈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演员们揣着从综艺节目轻松赚来的大把金钱,转而要求影视剧给出与之匹配的酬劳;同时因为投入少、产出快,不少“大牌”反复奔波于真人秀、综艺节目现场,而把替身丢给了影视剧剧组。前一种情况,天价片酬挤占制作费用,“五毛特效”野蛮生长;后一种则催生各种新名词———抠像式剧集、替身泛滥、数字台词

■报首席记者 王彦

日前,网上披露了一份某卫视“2017年广告招商产品价格一览表”。其中,一档周六22点播出的综艺节目从独家冠名、官方合作伙伴、指定座驾,到主持人身边一瓶水、特别赞助、精彩呈现等各类广告高低共分7档。除了独家冠名权标注为“洽谈”,其余6档总价已突破1.8亿元。另有报道显示,某一线卫视一档主打的娱乐综艺节目,以5亿元价格售出了2017年新一季的冠名权。

近年来,《爸爸去哪儿》 《奔跑吧兄弟》 等娱乐类综艺节目屡屡成为各大卫视招商大会的“标王”。甚至,有些卫视把娱乐综艺节目的广告吸金能力,与平台的传播影响力直接挂钩。

“天价娱乐综艺确实有‘影响力’,但负面的远大于正面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直言,

“天价广告费对应的是天价的版权费与制作费。对外,许多天价娱乐综艺养肥了那些提供节目“套路”的海外版权方;对内,天价娱乐综艺损害了国内电视文艺的原创能力,挤占了文化类节目的生长空间,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娱乐圈的天价片酬。”

海外模式“买买买”成依赖,谁把空间留给本土原创

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娱乐类综艺有超250档登上各地卫视。路侃粗略一算,“那些荧屏上出名的节目,要么是模式引进,要么是模式借鉴。可以说,我们的娱乐节目几乎被海外模式

‘绑架’了”。

打开电视,已超过4季的 《奔跑吧兄弟》 《爸爸去哪儿》 《我是歌手》 等综艺节目购买了海外版权。数据显示,这些节目引进中国后,版权费水涨船高,最终竟能“养活”相关的海外原版公司。这方面的案例,《奔跑吧兄弟》 可算一桩。有媒体报道称,韩国SBS电视台将“跑男”模式卖给中国后,获利300亿韩元,折合1.8亿元人民币,靠着这笔钱一举还清债务。围绕 《中国好声音》 发生的版权纠纷,也可视为由版权费引发。按该节目前4季制作方灿星的说法,版权方荷兰Talpa公司坐地起价,把节目版权卖到超乎常理的亿元,是双方谈判破裂的开端。

在学界看来,太多中国制作公司一哄而上抢购,这是海外娱乐综艺版权连年攀升的根本症结。

为什么中方的制作公司要抢购海外版权? 某卫视节目中心主任这样分析:“大家都是被急功近利所胁迫,想赚快钱。一线播放平台,时段资源珍贵,试错成本非常高;二三线平台可谓一击即中,也不想冒险。所以,被验证过的海外节目模式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安全选项。”

路侃说,这恰是引进版权最大的危害,“播出平台过度依赖海外模式,本土的原创还有空间可生长吗?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化亦生生不息。如果中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只沉迷于引进模式,而缺少对于中国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啻为一种失职。”他认为,《中国诗词大会》 《朗读者》 等文化类综艺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但就国内荧屏整体情况而言,“我们对中国文化题材的拓展、开发、原创,还远远不够”。

轻松打闹间就赚个盆满钵满,谁还愿“死磕”影视剧拍摄

天价版权养肥了海外的原版公司,天价制作则撑大了国内艺人的胃口。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马中骏,同时也是慈文传媒董事长,无论是从业界专家角度,还是一线制作公司的立场,马中骏都有如下判断:“天价片酬首先是由综艺节目给出的。那时候,综艺节目为吸引广告商,一味加大对参加演员的投入。他们误以为只要抓到某些演员,广告就随之而来。不成想,综艺节目靠着天价片酬大量占有演员资源后,给影视剧制作带去极大的压力。”

一位曾经做过“真人秀”节目的导演透露,邀请演员的费用已占整个综艺节目制作中最大的成本比重,“‘大牌’要价基本在几千万,某对娱乐圈很火的明星情侣,两人相加出场费过亿”。公开信息显示,真人秀女星名单几乎包圆了一线女演员。而真人秀男演员中,“流量小生”更是各家争抢的香饽饽。正如马中骏所言,影视行业眼下久攻不破的天价片酬难题,很大一部分根源在于天价综艺的搅局。当明星们一个个尝过追逐打闹就能赚个盆满钵满的甜头,谁还甘愿与影视剧剧本“死磕”,与角色较劲?

于是,演艺圈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演员们兜里揣着从综艺节目轻松赚来的大把金钱,转而要求影视剧给出与之匹配的酬劳;同时因为投入少、产出快,不少“大牌”反复奔波于各个真人秀、综艺节目现场,而把替身丢给了影视剧剧组。前一种情况,天价片酬挤占制作费用,“五毛特效”野蛮生长;后一种则催生各种新名词———抠像式剧集、替身泛滥、数字台词……莫道演艺圈怪象频飞,在娱乐化综艺畅销之际,一切其来有自。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