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学正在成为荧屏综艺新蓝海
真人秀《火星计划》将展现人类从探索宇宙到2033年登陆火星的全过程,目前这档节目正在制作中。图为《火星计划》概念照。(云集将来供图)
■本报记者 张祯希
年末各家电视、网络平台纷纷亮出2018年新节目“预告片花”。一批展现中国近年科技创新发展,聚焦国际最前沿科技话题的节目,成了成熟栏目和热播剧片单之外最令人惊喜的存在。记者粗粗统计发现,关于机器人竞技的就有《机器人争霸》《铁甲雄心》两档节目;纪录片《北斗》将全方位揭秘中国航天四大工程之一的北斗卫星系统;真人秀《火星计划》则首次聚焦宇宙,展现人类从探索宇宙到2033年登陆火星的全过程……
曾经有学者将科技类节目比喻为“砸石头”的节目,与已经受到市场认可的节目类型不同,内核较硬的科技类节目不但“难啃”,并长期处在“投石问路”的状态。只是,这又冷又硬的“石头”今年以来已被悄然投出多次——《我是未来》《加油! 向未来》《机智过人》《未来架构师》《极客智造》等多档科技类节目密集与观众见面,并渐渐形成良好口碑,有了固定的收视群。节目没有简单将晦涩公式或是深奥实验搬上舞台,而是通过对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对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动演绎,掀开当代科技神秘面纱的一角。科学精神随着节目通过荧屏广为传播,且非常适合全家观看,难怪科技类节目被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看好,已成为综艺节目又一片蓝海。
“用大众创新的电视综艺手法,让科学知识、科技科普融入现代主流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对某期科技类节目点评,也道出了揭示科学之美、展现科学精神的节目得以热播荧屏的可贵。
人工智能是华丽科技,更是对人本身的探索
柯洁与AlphaGo的人机围棋大战余温未消,阿里无人商店便成为网红登上各大自媒体头条,而就在前几天举行的某场科技大会上,李彦宏爆料自己因为乘坐无人驾驶车赴会而“吃”了北京交警的罚单……今年,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以往只在科幻作品中唱主角的名词,已经因为一场场大事件的热炒,发酵为全民关注的时髦话题。在科技节目中,自然少不了这些最前沿科技的身影。
科技节目《机智过人》采用人机对抗的形式,展示人工智能在智能创造、智慧医疗、文艺创作、智能服务等各种场景的应用。一期节目中,人工智能诗人小冰被“请”上舞台与三位年轻诗人进行现代诗创作对决。小冰是目前唯一出版过诗集的人工智能,它通过“学习”并且“熟背”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519位诗人的现代诗,学会了独立作诗。这虽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似,但正常人要将等量的诗歌倒背如流,起码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的光阴。小冰最终获得了胜利——在两轮匿名比赛中得票都没垫底,但嘉宾还是看出了人工智能与真人作诗的差异。其中一轮,选手们被要求以嘉宾江一燕的一张乡村支教照为灵感作诗,诗人的诗歌立足于乡村孩童与支教老师之间的温暖真情,让江一燕坦言“仿佛回到了那段时光”,并且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一度哽咽。而机器人的作品辞藻优美华丽,却并不动人。同为嘉宾的柯洁分析,对于严谨的逻辑判断与数据整理,人工智能总能算出不败的“套路”,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化学反应是“算”不出来的。
“人工智能不只是对手,更像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身上的未解之谜。而一次次的交锋,体现的也不仅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差异,更传达出一种人和机器的相处之道。”《机智过人》的总导演陈齐艺认为,人工智能本就带有人的元素,节目最终探讨的其实是人本身。正是这种“回归人本身”的精神内核让人工智能节目不仅仅流于奇观炫技,而是真正走进人心。
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元素近年在节目中经历着从“配角”到“主角”,并且展现类型更加细分的变化。在最新的一批节目中,科技本身的魅力展现将被进一步强化,比如即将上线的两部机器人竞技节目,就会请来各国的机器人战队,展开机器人之间的比拼。
高科技并不遥远,它们正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科学这个名词很宏大,它对我们普通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科技节目《我是未来》中,有嘉宾向前来参加节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提问。杨振宁回答:“这个问题我太清楚了,我能活到95岁,没有近代科学是不可能的,我在75岁的时候就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没有那一次手术我不能活到今天。”看似高深的科学技术并不遥远,日常生活分分秒秒在因科技而改变,这正是科技类节目试图展现的主题。同时,更多即将进入日常生活的前沿科技,刷新着观众们对未来生活的认知。
《我是未来》以“对战”方式展开,每期邀请两方科技代表上台,分别展示不同领域的前沿科技。节目通过收集现场500位观众的心跳频率来评判胜负——最“让人心动”的一方胜出。早失双臂的残疾人运动员在青年脑科学家的帮助下用脑力控制机械肢体挥毫写下“我是未来”几个大字,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在医院中已经出现了由磁场控制的“胶囊胃镜”,吞下一颗带摄像头的胶囊,就能拍摄下数万张胃内图片;正在研发的违禁品安检门,配有可分析电磁扰动的逻辑电路,将大大提高安检速度……
解读科学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的,还有《未来架构师》。大数据与电子识别功能能为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提速”?一期节目中,科学家带来的计算机系统仅通过一张汽车局部擦伤照,就识别出翼板的轻度变形,并在几秒内算出了维修方案和维修价格,速度比有十年经验的定损员快了数十倍。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科技是中国原创。
“不端着,不装,通俗易懂。让人以亲切的、有质感的方式,接触到科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这类科学节目用年轻化的思维与新鲜的创意传递了科技成果与科学精神等“干货”。在《未来架构师》的制片人杨晓晖看来,科技类话题和科技类节目在群众中有基础,千万不能低估观众对这类节目的期待。“科技创新的变革是迅速的,共享单车恍如一夜间摆满了大街小巷,这些东西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家对生活中的科技,改变生活的场景,是有好奇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