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适房“1号”家庭的安居梦
编者按
五年前的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愿景。
五年来,共同的目标凝聚起改革创新的力量,让这座勇立潮头的城市因拼搏而更加美丽,因奋斗而充满活力。亲身参与、亲身感受的上海市民能从自己这五年的故事中体味这一小段历史的精彩,更能从自己和身边的变化中收割满满的获得感。
本报今起推出“上海人家的获得感”栏目,与读者一起阅读上海人家的故事,一起分享上海人家的幸福和感悟。
在摇号中拔得头筹是好运气的象征。2010年7月,上海首批经适房拉开摇号选房大幕,方丽萍从没想过自己会摇到那个“1”。随后,一家三代从25平方米狭窄阴暗的小阁楼搬进了89平方米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入住新居这些年,她盼来了公共交通、三甲医院、菜市场、超市、邻里中心,亲身感受新家园变得愈发完整、温馨。
方丽萍的安家过程,就是这座城市安居故事的一个缩影。
螺蛳壳里做道场,说的是上海人的精细,潜台词是上海人居所的逼仄。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大城市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实行住房商品化。此后,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不断增加。但产权房的价格并不是每户家庭都能承受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俗称“经适房”,应运而生。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指出,健全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政策体系。
试点率先在徐汇区、闵行区启动。2011年4月,方丽萍告别住了半辈子的南昌路临街里弄旧房,入住闵行区经适房基地浦江镇博雅苑小区,三室两厅,89.82平方米,紧邻浦江镇景观河道三鲁河。按照政策,经适房采取“共有产权”,政府承担30%房款,这样一来,方丽萍只需承担约49万元房款。不久,转角沙发、宽阔双人床、高大橱柜,这些她以前不敢念想的家具,在足够的空间里惬意地摆放着……
转眼入住已逾六载。白墙一如当初洁净,地板依旧锃亮,好友送的乔迁礼物“骏马图”高挂电视柜上方,冰箱上贴着一张镶着花边的“美好家庭”证书。方丽萍已经72岁,染着时尚的酒红色头发,穿着亮眼的毛衣,喜爱沪剧的她几乎每天都到家对面的浦航邻里中心和票友们编排节目——一部宣扬博雅苑的自创沪剧《阳光颂》。
去年起,包括方丽萍在内的1800余户家庭取得房地产权证满五年,按政策可以上市交易。方阿姨却摆手说:“生活在博雅苑,越来越方便,这里也越来越热闹了,没有想过要搬离。”
她还记得,刚搬来的时候,召楼路上公交线路仅183路一根独苗,发车间隔长达30-45分钟。不过短短几年,作为经适房项目的配套道路,召楼路实施拓宽工程,引入闵行20路、闵行12路、浦江15路、浦江11路、174路,部分线路还延长运营时间,以便与附近的地铁8号线站点接驳。
“开门七件事”也在这几年陆续补齐。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航分中心、三甲仁济医院南院相继落成,小区周围新增一大一小两个菜市场,去超市买东西也挺方便。周末,全家聚餐、购物,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的江文路休闲广场商圈无疑是最快捷的选择——搬出“螺蛳壳”的上海阿姨方丽萍,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