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

2017-03-22信息快讯网

 

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信息快讯网

多年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们对突发性传染病有了“切肤之感”,也正是从这一标志性事件起,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和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病死率明显降低……我国启动实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来,以科技突破为重要抓手,在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核心领域抢占制高点,从“监测、筛查、救治”环节三位一体初步构筑了保障亿万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防疫大堤”。

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72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是短短三天,但对于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与时间赛跑,越快越能挽救更多生命。

在江苏省疾控中心,一接到疫情报告,便会立刻组织人员奔赴疫情一线,调查处置,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尽快做出预判。在这里,一支30人左右的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常年待命。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系统。针对突发不明原因疫情中的未知病原筛查,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样本深度测序分析技术,形成了对新病原体的识别鉴定能力。

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表示,72小时内筛检标本识别新病原,使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明显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和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病原谱,分离了一大批菌毒株,通过病原学数据的获得,深化甚至修正了以往从临床诊断上对地区传染病流行病原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本底资料。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通过项目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临床-疾控-科研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锻炼和提高了防控队伍的病原检测、分析和新病原研究发现的技术能力,并在H1N1流感、H7N9流感监测和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怀金告诉记者,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在艾滋、乙肝、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技术能力显著增强,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更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从“零散不均衡”到“全链条流程”:让传染病防治更有力

此前,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存在技术零散、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秦怀金指出,多种病原体诊断缺乏方法和试剂,产品转化偏低,大多数少见罕见病原体没有检测方法;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应急体系的建立,我国在传染病防治的“监测、筛查和救治”等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全流程的覆盖。据了解,围绕传染病监测和预警、防治的需求,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我国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的重要特色之一。

陈传宏介绍,传染病防治专项集中了来自卫生、农业、军队、地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力量,构建了国家级、区域级和临床机构的800家实验室,发展了症候群监测为基础的病原监测实验室网络化技术,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病原谱监测网络,形成了覆盖我国不同地区的监测研究实验室网络。

在专项支持下,我国还依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独创了“国家-省-地市”三级传染病实验室分子分型监测预警网络化技术体系,建立了27个省级中心实验室和26个地市级网络实验室,根据各地监测病种、进行了分子分型技术的评估应用,实现了对所有地区的覆盖,使传染病“防疫大堤”更加可靠。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