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字字事关百姓健康
制图:冯晓瑜
昨天,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发布,作为未来15年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的行动纲领。
《纲要》是与2400多万上海市民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密切相关的一份文件,它给我们描绘了未来15年上海这座城市美好的健康愿景。它既是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行动纲领,也是履行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 《上海宣言》的实施路径。
“《纲要》有2万多字,字字事关百姓健康。”沪上专家学者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 明确要持续推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体现《纲要》编制的“大健康”理念,需要全社会、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全球城市首先是健康城市
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健康城市建设,2003年以来连续开展五轮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已连续十多年处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同时,上海也面临人口深度老龄化和高度国际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挑战。所以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健康上海建设。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处长陈群民参与了《纲要》的前期研究工作。在他看来,《纲要》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关于“健康”的先进理念,即把健康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并第一次将健康作为城市战略来推进。《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是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卓越全球城市首先都是健康城市。”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说,《纲要》遵循了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促进公平以及共建共享5大基本原则,并结合“上海特色”分别对2020年、2030年健康上海建设提出战略目标。《纲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本市平均期望寿命、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三大指标预计为≥82岁、≤7‰、≤12/10万;到2030年预计为≥84岁、≤5‰、≤10/10万。
胡善联强调,在英文中,健康(health)与财富(wealth)的差异仅为一个首字母,只有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才能真正地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享受健康生活。而伴随着“健康优先”的理念,既要有政府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家庭、个人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医务人员与居民都能享受医改红利,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医疗改革要服务于健康要求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教授看来,在整个医疗卫生体制中,在政府的有关规划中,以及在我们全民的意识中,都不应以治疗为中心,而是应围绕健康这一中心。他说,我们的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的事情,人口的健康不是医院决定的,而是由生活日常的行为习惯来决定的,所以要加强对预防的重视,特别是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预防。这次《纲要》首次明确将体育场所面积写入。
左学金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服务于健康的要求,要改变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要让医务人员将关口前移,更积极地参与到预防工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谈到,医疗改革明确了改革的初衷,那就是从大家的健康出发,切实地让老百姓更加公平地、便捷地获取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当然,医疗改革是世界性难题,需要未来不断地、长时间地积累和探索,并非一蹴而就。
促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纲要》 立足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推进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外来人员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体现了促进公平的原则。
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会长李忠阳说,上海向全市人民做出了一个承诺,那就是要把健康问题作为一个城市优先考虑、优先解决的问题,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从各个领域的规划到管理,都要贯穿健康为中心的核心。
《纲要》还反复提到了重视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世界卫生组织已有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因素60%源自生活方式。因此,为了实现“2030目标”,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健康技能的传授和健康环境的打造,促进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陈群民认为,在健康管理的主体上,《纲要》进一步凸显了“大健康”的理念,提出要形成政府、个人、社会的多元管理主体。《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健康是各部门共同责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