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了解课文的“真”和“美”

2017-03-24信息快讯网

 

让孩子了解课文的“真”和“美”-信息快讯网

近年来,语文教材个别选文被曝存在一些经不起科学检验的错误或常识错误,引发社会热议。图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插图。(教材截图)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首席记者 樊丽萍

最近,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被指“伪文”一事,引发社会热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在官方网站刊发说明,明确表示:在新版教材中,将不再选用《爱迪生救妈妈》 等有争议的文章。

近年来,包括《爱迪生救妈妈》在内,语文教材不时成为“新闻”,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中的个别选文,被曝存在一些经不起科学检验的错误或常识错误。

社会对语文教材“微瑕”的包容度有多大? 别说众口难调,即便在学术界,意见也不统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材“不说谎”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有专家指出,在探讨文本真伪之前,应该明确教材的作品文类。毕竟,语文教材不是科普读物,有些“虚构”内容也有其意义和价值,需要进行正确的教学解读。

尊重事实应是语文教材的底线

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情况紧急,手术只能在光线昏暗的家中完成,于是爱迪生想出镜子聚光的办法,使手术成功。但根据相关史实记载,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出现于1886年,那时爱迪生已年近40岁。

人教社刊发的说明称,“经核查,该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已出现,于2002年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这篇文章,社会上有人曾对其中某些细节提出过质疑,我们专门听取了有关专家意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近日的争议,我们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

事实上,《爱迪生救妈妈》 这篇课文遭受公开质疑已不是第一次。早在7年前,就有网友斥其是杜撰之作,将其作为“课文打假”的案例提出。当时,人教社也专门就此事作出过回应:《爱迪生救妈妈》 是以产生于美国的故事为基础创作的。此外,英文中“阑尾炎”这一病症有多种表述方式,在处理成中文版时,为了表述方便才使用“阑尾炎”一词。

尽管如此,争议却没有随时间而减少。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语文教材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本,其内容的真伪确实值得重视,需要审慎对待。但在探讨作品真伪与否之前,应先明确不同文类的不同要求。如果是小说作品,在故事背景、人物架构等方面可以“百无禁忌”,自然虚构成分颇多;如果是严肃的历史作品,那么所有的事实内容及基本历史价值观都须正确无误。

但目前,选入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之所以存在争议,是因为它们偏偏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历史故事”,既有一定的纪实成分,又存在一些虚构想象的内容。

“判断这类作品真伪的依据在于,其核心情节和基本原理是否尊重事实。基于这个标准,可以说《爱迪生救妈妈》确实失实。”徐默凡说。

教师来当“把关人”,平衡课文可读性和真实性

包括《爱迪生救妈妈》在内,近年来,不时有一线教师、家长为语文教材“找茬”、纠错。一位出版社的负责人也曾在接受公开采访时坦言,几乎每一年都能收到各方意见,从教材中的标点错误、史实错误以及部分细节描述在科学上经不起推敲等等。

语文教材在文学性和科学性,可读性和真实性之间发生“矛盾”,该如何平衡?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把关人”。

谈及课文的“虚构”,王希明举了一个例子。人教版七年级课文《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笔记作品,主要内容是:如果要寻找掉入河中的石兽,由于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应该到上游去找。后来有人指出,文中所提理论是正确的,但“得于数里外”则不可能。

王希明解释,笔记作品属于小说类,所以确有虚构成分。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作者之所以使用夸张的数据和描述,是为了让读者增强认识、加深印象,从而明白文章揭示的主旨:凡事不要急着下结论,更不可主观臆断。

“语文课本不是自然课本、科学课本。”王希明觉得,文学作品的虚构大多有理由的,比如《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愿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课文里的“真”和“美”,孩子完全可以全面了解。

小学语文教材,应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

“较真”的网友总结了一份“那些年教科书中的虚假故事”的名单,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篇目,例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华盛顿与樱桃树》《燕子专列》《月球之谜》等赫然在列。有人提到,有些文章曾在过去几年中多次遭到批判,为什么时隔多年,它们仍在孩子们的课本中?对此,有关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这是由于教材编写的周期比较长,且需要相当审慎的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詹丹表示,《爱迪生救妈妈》 并非完全不可取,比如急中生智、母子情深等情节,都值得孩子学习。但是,与其争论某篇课文的真伪,不如呼吁中小学语文教材应该编得更有趣。他说,编者的理念应当有所转变,把“寓教于乐”作为编写教材的重点,也就是注重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人教社则在最新刊出的说明中表示,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新版一年级教材于2016年9月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今年9月替换二年级教材,明年后,人教版旧版教材将全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关乎母语,更应严谨

樊丽萍

“今后的语文教材,涉及科技内容选文的,将一律送有关领域的科学家审查把关。”伴随着这些年媒体对语文教材中“课文造假”的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最新发布的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中,终于有了这样一个表态。

事实上,除了《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这些年,在各地的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被“找茬”:或存在常识错误,或经不起科学检验,或与自然规律不符。

比如某出版社的一篇小学语文课文《乌鸦反哺》,讲一只小乌鸦感念母亲养育之恩,见妈妈老了飞不动,就捉来虫子给妈妈吃。而生物学证明,乌鸦并没有这种反哺习性。与之类似,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与昆虫学院副教授付新华也曾“吐槽”过一篇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棵树上有一群小蜗牛在吃树叶,弹涂鱼爬到树顶,将这群“害虫”全吃光。根据付新华的说法,弹涂鱼是不吃蜗牛的,而是吃一些藻类。

和一些语文课文经不起“科学审查”类似,近些年的语文高考题,也不时因同样的问题而陷入尴尬。某省的一道作文题曾引起科学研究者的质疑,题目是:根据钻石切割谈“经验与勇气”。有宝石学博士用图示、数据等方式,列举了宝石切割过程,证明“宝石的切割和勇气无关”。无独有偶,某省一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曾以“蝴蝶”入题,大意是讲一群人在黑暗的山洞里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但有学者直接提出:正常情况下,蝴蝶不会对山洞有什么爱好。

不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语文高考题,因为涉及语文,关乎母语,关乎我们的文化传承,所以备受关注和重视。语文教材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养料,所以再小的事实差错、科学差错,都会引来“锱铢必较”。爱之深,责之切,可以说,我们有时对语文教材的“较真”,实在是出于对教育孩子的看重,对文化传承载体的看重。

语文教材直接面向孩子们,它不仅传递着具体的语文知识,还承载着向青少年学子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但愿今后的新版语文教材,让母语教学尽显“真善美”,不会再因“科学瑕疵”上新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