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讲究”,方能保全“国粹”
戏曲“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国家工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将“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作为“滋养文艺创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这是继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计划”和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做好京剧‘像音像’工作”之后,中央关于“像音像”工作的第三次表述,也预示着“像音像”工作即将由天津推进至全国、由京剧扩展至其他地方剧种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在于其处处‘讲究’,其传承和发展也必须保留这些‘讲究’。‘像音像’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把当代名家的最佳状态录制保留下来,不仅为观众提供精益求精的剧目,也将成为学习、传承的范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京剧艺术大师叶少兰在22日举行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如是说道。
叶少兰所说的“像音像”,是继“音配像”之后又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戏曲“像音像”工程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录音、再由演员为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以保证音像都达到最佳效果,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
去年3月,文化部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并向全国推开。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介绍,目前已从全国60岁以下获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的候选人中遴选出102名演员、127部剧目,工程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录制名家名剧350部。“今年录制规划达98部,4月初天津基地就将录制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的《锁麟囊》。”吕育忠透露。
“国粹”的第一体现就是“讲究”
“‘国粹’的第一体现就是‘讲究’,‘像音像’也是如此,光认真不够,穿什么蟒、走什么步,乃至化妆都要讲究色彩的准确,不能凑合着录完就完了,必须保全这些‘讲究’。”叶少兰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
作为“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叶少兰以身作则,72岁高龄时还参加了 《西厢记》 《壮别》《玉堂春》的录制。他感慨地说道:“我感到很幸运,之前录 《西厢记》 时有一个唱腔很好,但表演和唱腔合不上,舞台效果不佳,我录了20遍。这几部戏我演了很多年,通过录制我觉得又一次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像音像’就是如此,它不像以往一遍过的演出,每个字、每个动作都应该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像音像’的指导思想,也是成功基础。”
从京剧“像音像”工程向地方剧种推广,作为试点,去年参与了8次录制的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深有感触:“‘像音像’的第一个‘像’很重要,可以启发演员的情绪,通常要录好几场取其最佳,一句话一个字地‘抠’,录音时不仅要注意唱腔,更要把握好人物的心气儿,这种精心打磨赶着每个人不断进步。”
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探索工程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李宏图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正当京剧正处于复兴和再度低迷的两难处境时,“音配像”工程艰难展开,3万人耗时20余年留下460部精品力作。
对于“像音像”接棒“音配像”,他坦言,没有一个演员不想把自己最好的表演留下来,京剧是剧场艺术,“像音像”恰恰可以弥补舞台表演稍纵即逝的遗憾,其最大优点就是能够集结演员的声音、形象、表演、舞台等最佳状态。
如果说“音配像”是大家与过去的沟通,那么“像音像”就是对未来的期许。“‘像音像’是中国戏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明智之举,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继承、创新,其意义不止于戏曲,而是对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探索性的工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表示,“像音像”工程要善于在众多戏曲中挑选经典剧目和优秀当代演员,“这两者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