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

2017-03-27信息快讯网

【书人茶话】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信息快讯网

 

沃尔科特自画像

王家新

3月17日早上,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毫无征兆”地长逝于他在圣卢西亚的家中,享年八十七岁。得知这一消息后,我随即写下了如下诗句:“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有人在读他的诗/有人会写文章悼念/而我走到一幅画前/突然间,那画框变成了窗口/整个荷马以来的大海/向我涌来……”

不像布罗茨基的英年早逝带给我们以震惊和哀痛,沃尔科特的离去,让我想到的是他自己雄伟而从容的诗句,或者说,我是在倾听那“伟大的六音步诗节”是怎样“拍岸到达终点”。(见《海葡萄》)

同时,这些年来我们与这位诗人的“因缘”也浮现出来。我甚至有机会见过他一次,那是在1993年的伦敦,距他头年获诺奖只隔半年时间,他如约赴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朗诵。令人激动的朗诵会后,我排在长长的读者队列中间。我还受国內朋友之托询问他出版中译诗选一事,他让我同费伯出版社联系,然后,就忙着为下一个签名了。

当然,中国的出版社那时还不可能购买版权,但译介这位诗人却是必须的。1995年前后,我和沈睿编选出版的《最明亮与最黑暗的:二十家诺贝尔奖获奖诗人作品新译》《钟的秘密心脏:二十家诺贝尔奖获奖作家随笔精选》都以沃尔科特开篇。为使中国读者更多了解,我们还合译了布罗茨基评介沃氏的著名文章《潮汐的声音》。(见《钟的秘密心脏》)

正是在组织翻译的过程中,沃尔科特作为一个诗人的非凡天赋和力量令人眩目地呈现在我面前。如他那篇《安娜》(郭良译)“穿过你的秀发我走进俄罗斯的麦田”“你是全部的安娜,/你的胴体有个厌世的驿站”,多么动人!再如那首《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沈睿译):“这是暴风雨的季节,茨维塔耶娃,/而大海低着头像一匹马一样站立”,简直太好了!他以惊人的诗艺将加勒比海岸的酷热(“我的干渴长进生锈的水龙头”)与俄罗斯的冰雪“焊接”在一起,真是令我惊叹。至今这几首译诗已成为“经典”,这些年来经常被人们提起。诗人胡桑就曾专门谈到上高中时从图书馆借到《最明亮与最黑暗的》一书后,《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一诗对他的“开天眼”般的震撼。

而布罗茨基在《潮汐的声音》中对沃氏诗歌的特质、对他作为一个“边缘”诗人却又突入“中心文明”、使文明的生命得以展露的论述,也使我深受启示:“与众所相信的相反,边缘地区并非世界结束的地方——而正是世界阐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话不仅很精彩,也着实令人振奋。我那时曾在文章中一再引用和阐述了这句话,因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一个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兴起而诗歌被“边缘化”的时期,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布、沃这样的诗人对中国诗人的激励。

另一次与沃氏“相遇”的机会是2013年5月,我应邀参加德国明斯特国际诗歌节,而这届诗歌节的大奖是给沃尔科特《白鹭》的德译本,沃尔科特本人也要来。我们去时,书店里已贴有他的大幅画像,虽然诗人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未来成,不过,我已切身感受到德国诗界对他的敬重,也有机会同《白鹭》的杰出德译者Koppenfels教授交谈,他这样告诉我:“沃尔科特的每一行诗都值得译成德文!”

而在我们这里呢,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版权问题),我们的中译与沃氏诗歌本身的广阔幅度和内在活力都很不相称。除了散见的翻译和2004年一本影响不大的诗选(傅浩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直到201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才推出了程一身翻译的《白鹭》。

《白鹭》唤起了中国读者对沃尔科特的再度关注。诗人的这部晚年诗集也让我深深佩服。它不是偶发的、散漫的写作,而是调动了一生的资源,来集中写时间、记忆和人的最终拯救的主题。诗人不想像一头老狮子一样等死,而是再次上路,追随着那变动不居的神秘飞禽,在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永恒之美与当下的衰败之间穿行。他要尽量捕捉到那一个个“恩赐”的瞬间,并以此对抗时间的消逝、人生的虚无。可以说,沃氏的这部诗集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很少见,他写出了一个成熟而又不满足的无穷无尽的老年。

兴奋之余,我曾为《白鹭》写了书评。这部诗集广阔的音域、闪光的细节和史诗般的笔触,都使我动心。在我看来,诗人在其晚年不仅保持了创作的活力,他还展开了更为奇异的想象力,并由此带出了激越的音调:“在夜里,星星/是渔人遥远的篝火”,而热那亚、米兰、伦敦、马德里、巴黎,“不是辉煌的城市,/而是捕蟹者的火把……”(《消失的帝国》之二),这透出了怎样的一种眼光!

在今天看来,《白鹭》已是诗人的封笔之作。诺贝尔奖并不能使他满足,写出这样一部对自己一生进行艺术总结的诗集,他才可以和他的缪斯——那些神秘的白鹭——说再见了。而同时,他又把她们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诗中,任其翅膀发出拍打声!

沃氏谢世的消息传来后,媒体纷纷引用了布罗茨基那句话:“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这样的赞誉可能有人不以为然,但无人否定在整个世界诗坛上,沃尔科特都是一种巨匠般的存在。这样的诗人即使离开了我们,也仍会散发出持久的余热和影响。

这是一位跨越文化边界,以罕见的创造力重新探测和塑造一个“语言帝国”的诗人。诺奖对沃氏的授奖理由是“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作为一位加勒比海岸之子,诗人自述身上带着“荷兰、黑人和英国血统”。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来就带有文化“混血”的性质。但他不仅受其血液和本能驱使,他更是一位有着高度语言自觉和宏伟抱负的诗人。他书写的,不仅是一个空间地理上“消失的帝国”,更是时间上的、文明和语言记忆上的。他的目的,不仅是在一个混乱的年代使文明显露、“免于崩溃”,而且要与本源“谐韵”!

在我看来,这种非凡的诗学努力不仅造就了一个“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说话”的诗人,而且炼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力和诗歌创造力。正因为如此,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那些受限于各自“小小的教区”的诗人。

让我和很多中国诗人深感亲切的,是沃氏献给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的诗篇,我本人也特意译过他书写帕斯捷尔纳克的《安全通行证》。这种对俄罗斯诗歌的特殊关注,不仅显现了对他者的想象能力和体认能力,也给他带来了新的精神参照和活力。或者说,这种横贯了热带和冻土带的诗歌整合力,使他最终属于那些苦难、高贵而又富有创造力的伟大心灵。沃尔科特的诗歌属于我们这个跨越语言文化边界的时代,并且注定会指向未来。

启示还有很多。再比如说,他有着大自然一般的创造力,其创作世界丰饶,迷人,感性,充满活力,但同时,在他那里一直有着“朝向经典”的努力。他堪称一位诗歌乐器的大师,精通英诗的各种形式和格律,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但他又一直是一位艺术的学徒。他声称“诗歌是追求完美时流淌的汗水,但必须像塑像额头的雨滴那么清新”。在一个粗痞的、泥沙俱下的年代,这难道不应该使我们警醒?

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以他自己和米沃什、布罗茨基、希尼等为代表的诗的时代的结束。在世界诗坛上,要出现这样群雕般的巨匠,我们尚需要耐心等待。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他们留下的诗,在未来的日夜里,依然会是撞击我们心灵的“拍岸浪花”。我们只能以更加艰巨的创造,来向他们致敬。

继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在“中国梦”提出四周年之际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座谈会 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
【三味书屋】享受生活的诗意美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 想要培养诗词大会上的小诗人吗?
上海植物园牡丹已绽放 花期比往年早一个月较罕见
英语作文万能模板, 背会能提一个档次!
李斌代表:圆一个制造强国的“中国梦”
那些年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考试卷!最后一个竟然出自名校?
男人命苦 盘点中国男人压力最大的城市
一个谈话高手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属性?
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庞大的计划即将拉开帷幕
【书人茶话】为白先勇先生暖寿
虹桥T1航站楼A楼启用B楼同步封闭 少数旅客走错路
从一个村庄出发理解中国社会转型 人类学家阎云翔经典作品全新出版
在上海,养一个二胎要多少钱?算哭所有家长!
留学生心理成问题:小的缺乏自律 大的容易焦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个人最大的际遇是国家的发展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孤独的孩子
人际关系多复杂?一个寝室6人5个群引热议
【书人茶话】夸西莫多:回忆与现实交织的诗篇
【三味书屋】当下如何整理我们的诗歌
轮椅上长大的女孩当了妇联干部 上海全面启动群团改革一年多
核电出海: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100万辆小汽车
伟大大学都在自己的时代新兴创新
12岁男孩协助消防员救被卡女童后悄然离去
【特稿】走向世界的生态哲学诗人陶渊明
把获得诺贝尔奖的诗歌装进薯片袋&把诗人请进便利店,我们都做到了
伟大的变革 历史的跨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推进强军兴军纪实之三
伟大的变革历史的跨越
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伊夫·博纳富瓦诗集《杜弗的动与静》出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