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探索精品城区“空间韧性”

2017-03-31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钱蓓

一个成熟的城区能有多少空间拓展的可能? 长宁区昨天发布2017—2021年城市更新总体方案,在“重塑”“再造”“提升”等字眼里透露出对“空间韧性”的探索,提出用“小规模、小尺度、低影响、多维度”的有机更新方式打开城市空间,建设精品城区。

和以往常见的一块绿地、一栋楼宇、一条马路等单体式城市更新项目不同,长宁区发布了以全区空间作为对象的城市更新方案,在辖区边界内,系统谋划商圈转型、楼宇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社区空间激活,综合推进不同区域、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城市更新拼图。

全区的城市更新板块以内环线、中环线为界,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区,三大区域各有侧重,更新手法各不相同。

东区是愚园路、新华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聚集之地,城市更新首先聚焦于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保护建筑以及新普查认定的保护保留对象的“保护性更新”,“以保留保护为原则,拆除为例外”;同时围绕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提升区域文化功能,并对环境较差的区域进行改造更新。

在中区,要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尤其对不成套住房、居住环境较差、改善需求迫切的小区进行改造;要提升以虹桥开发区为代表的存量经济楼宇,“重塑商务片区”;还将围绕国际舞蹈中心打造虹桥国际舞蹈演艺集聚区。

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和临空地区是西区的城市更新重点;在外环、临空地区和苏州河沿线,长宁计划修建一套贯通无阻的慢行系统网络;区域周边的老旧居住区则将开展社区微更新。

“我们要探索‘小规模、小尺度、低影响、多维度’的有机更新方法,置换存量空间、打开公共空间、增加公共要素、增加公共设施。”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主任袁祥庆介绍,虹桥、中山公园地区有不少房龄很长的商务楼宇,它们的建筑布局、功能形态、周边环境都不尽理想,西部临空地区早期建设的部分工业用地转型需求迫切,园区、机场和周边区域边界亟需整合,这些既有设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造、重塑潜力。今后,长宁区将对使用效能低、综合环境配置差的经营性设施进行集中更新。

临空慢行系统全程拒绝“断点”

 

长宁探索精品城区“空间韧性”-信息快讯网

资料来源:长宁区体育局

■本报记者 钱蓓

虹桥机场是可以漫步的“天空之城”,外环绿道是可以路跑的“绿野仙踪”,临空园区的市政道路都能骑行,滨江地带的防汛通道全是“慢道”———长宁区在临空地区规划了一套全长26.96公里的慢行系统,按照设计方案,慢行道穿高架、跨河道、建涵洞,全程拒绝“断点”。

“慢行指数”正在成为判断城区品质的一种指标,长宁区昨天发布的城市更新总体方案提出,要在外环、临空地区和苏州河沿线构建慢行系统网络。目前总体设计思路已经出炉,这是一张狭长的网络,包括“4+1”个系统,“4”是绿带休闲、滨江休闲、城市休闲和天空之城四个部分,“1”是以休闲驿站、标识系统等功能为主的一个慢行配套服务系统。区体育局介绍,近期建设或更新的慢行道共有26.96公里,远期还将结合虹桥机场东片区的建设进度作相应整合。

绿带休闲慢行道以外环高速西侧100米的绿带为基础布设,北起吴淞江,南至虹桥路北侧绿地,全长约6.25公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李薇娜介绍,外环林带是一条“生态绿道”,以后要通过景观的改造提升,从“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成“人人走得进可享用的休闲地”。

外环林带行经外环线、高架路和部分河道,任何节点的阻隔都有可能成为慢行道上的“断点”。但外环林带在规划时首次把市政道路纳入考虑,计划新建北翟路跨线桥、天山西路地道、5座跨河桥、4座涵洞,确保慢道畅行无阻。李薇娜透露:“北翟路路段既有外环又有高架,相关部门正在评估设计建设方案,是不是能在外环和高架之间造跨线桥,不允许通车,只让人和自行车通行。”

滨江休闲慢行道由沿吴淞江的防汛通道组成,途经1号音乐公园、2号苗圃公园、苏州河50米林带滑板公园,全长1.7公里;城市休闲慢行道以现有市政道路为基础,全长共19公里,长宁区将对现有慢行街道进行改造,让它们更符合居民的慢行需求;天空之城慢行道是远期虹桥机场东片区建成后的空中走廊慢行道。根据规划,机场楼宇间有比较密集的空中走廊,可以成为城市休闲功能的载体,融入城市慢行系统,漫步其中就像漫步在天际。

慢行配套服务系统包括公共停车点、信息咨询亭、餐饮点、医疗点、零售亭、行人休憩点、自行车服务点、公共自行车、公共厕所、治安点、消防点等功能点位以及相关标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