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开放存取陷鱼龙混杂尴尬

2017-03-31信息快讯网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记者 姜 澎

近日,《自然》杂志网站刊文,波兰和德国的四名研究人员虚构了一个名为“AnnaO.Szus”的“博士”,向全球360家OA期刊(OA即开放存取)提交了论文编辑职位的申请。结果,40家期刊直接将这个子虚乌有的人任命为编辑。调查还显示,某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很多学术头衔都是虚构的。《自然》杂志官网因此以“‘掠夺性’期刊招募假编辑”为题,指出一些“掠夺性”期刊假借知识开放存取名义,从作者身上捞钱。

“开放存取”这种由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获取、无限制使用的知识分享模式,自20多年前问世起,就深刻影响了学术出版的格局。但如今的OA期刊却面临鱼龙混杂的问题,一些严肃的期刊坚持由严格的学术编辑把关论文质量,但一些期刊则利用OA模式向有论文发表需求的研究人员“疯狂”敛财,被学术界认为是“掠夺性”期刊。频频曝光的学术丑闻暴露出这些“掠夺性”OA期刊在把控论文质量及审稿方面的漏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论文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学术泡沫很可能无处不在。

商业运作过度使得论文多了,评审人“不够用”了

相比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的OA模式令学术论文的投稿、出版和传播更便捷,因此受到越来越多青睐。有研究预计,2020年至2025年,OA论文将占全部论文的90%。

开放存取,这个本为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出版模式,如今正因为商业运作痕迹越来越重而受到诟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认为,“AnnaO.Szus”事件就是过度商业运作滋生的一个新的“学术泡沫”。

在传统学术出版中,每一期刊物都有固定的页数和篇目数,论文的审稿、出版流程也相当严格,期刊编辑需要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值得进行同行评议,然后根据评议结果决定它是否值得出版。因此在过去,担任“同行评议人”被视为一种荣誉。但现在一些OA期刊仅仅是把发表论文当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

而不少OA期刊都是以在线的形式发表,一期刊物可以发无数篇文章。论文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带来一个问题———有资质的评议人毕竟数量有限,谁来评这么多论文? 某高校的一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就告诉记者,他就曾经接到过6家期刊同时邀约他进行论文审核,但这些论文与他的研究毫无相关性。

“论文崇拜”才是“掠夺性”OA杂志存在的根源

有学者认为,“论文崇拜”才是“掠夺性”OA杂志存在的根源。事实上,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被引次数是主要的评价标准,关系到研究人员个人的事业发展,以及“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等。

其实,发布影响因子的机构只是美国人加菲尔德开办的一家私人商业机构“科学情报研究所”。该公司每年发布SCI报告,迄今为止已收录全世界8778种科学杂志。在统计这些杂志文章被期刊引用数据的基础上,加菲尔德把引用的数据开发成衍生产品,即这些刊物的影响因子排名,“每年要发布这些并卖钱”。“我们应该走出‘论文崇拜’怪圈,尤其不要过度神化影响因子。”江晓原说。

当越来越大的论文发表需求遇到发表难度相对较低的OA期刊,结果可能是皆大欢喜,也可能是埋下祸根。有些OA期刊的审稿要求是让投稿者主动推荐审稿人,但有些人为了确保论文通过,用自己注册的邮箱假冒审稿邮箱。对此,有学者尖锐地指出,长此以往,学术界的丑闻很难避免。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