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院院长撰文:从两校“求贤” 看大学招生
从两校“求贤”看大学招生
文/郑方贤
上周,我在同一天分别接待了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徐扬生校长,两位校长详细了解了上海实施的新高考录取方案,并表达了要加大宣传力度、招收更多上海考生的愿望。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十一校长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扬生校长,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堪称大家,而且对大学人才的培养也都有独特的见地。这次他们两位各自带领学校招生团队亲临上海,与学生交流,与媒体接洽,充分表达了求贤若渴的诚意,令人敬佩。
如同我在上期“沪考新语”中引用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大学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这是考量大学最根本的标准。
两所大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他们的师资队伍水平、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之比,以及优质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等,无不体现出以学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大学扩招,使得相当多的高校升级换代,并且催生了一大批民办高校。
尽管所有的大学都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老学校还是新学校,十多年来面临的问题依然是办学体制突破、办学机制转型等,离想象中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倒是随后兴起的一批高校,如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更加聚焦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办学思路清晰,学校发展迅速。
当然,这既是源于这些大学学术立校的初衷,也是源于教育部给予办学自主权的政策支持,比如允许他们享受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招生政策。
两位校长在交流中,对招生中普遍存在的以分取人的录取方法表达了忧虑,认为既阻碍了高校学科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术成长,所以两校均实施综合评价方案考查学生,更加关注他们高考以外的认知与能力。
另一方面,两校也明显感觉到考生和家长普遍对本科培养的理念和学生成长的路径缺乏理解和想象,由于大学招生实行总分录取模式,国内大学之间的区别仅是反映在录取学生高考总分的差异上,而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同质化更为严重,这与他们这类新办学体制下的高校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大学的认识将日益进步,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宁波诺丁汉大学了。
学校创办之初,由于学费、认知等原因,不受考试和家长的待见,招生形势一般。
随着学校办学质量为更多人所知,现在的招生录取分数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学校没有变、办学模式也没有变,但是社会变化了,考生和家长的认知变化了。但对于当年的先知先觉者而言,确是很好地抓住了机会。
所以,新的教育资源为考生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