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总统”面前仍有两座大山

2017-04-26信息快讯网

■宋卿

4月23日,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落下帷幕。“前进运动”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得票领先,进入5月7日的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法国内政部4月2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马克龙获得23.75%的有效选票,勒庞获得21.53%的有效选票,菲永 (19.91%) 和极左派梅朗雄(19.64%)分居三四位。

马克龙和勒庞携手进入第二轮的结果在选前民调上便可见一斑,二者始终处于民调前两位。此外,在支持地区分布方面,马克龙在除了巴黎以外的主要大城市享有极高支持率,而勒庞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及边境城市中广受拥护,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共分天下”之势。

至于谁在第二轮中获胜似乎已无悬念。一方面,马克龙在海外地区有极高支持率。以中国为例,在沪法国人投票显示44%支持马克龙,而支持勒庞的仅有3%,这种巨大落差也体现在其他主要大城市;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党、共和党在内的大部分政客已表示支持这位前经济部长,呈现出围剿“国民阵线”的形势。尽管我们不能排除一些拥护菲永安全方面主张的选民会转而支持勒庞,但是该比例不会很大,不至于影响基本盘。马克龙当选总统应当只是时间问题。

高举“自由”和“保护”两面大旗

马克龙自诩为独立竞选人,超越传统左右政党。不过,其“非左非右”的立场恰恰通过“左右通吃”实现。其政纲高举“自由”和“保护”两面大旗,一矛一盾,一攻一防。马克龙虽然不是戴高乐主义者,但认同戴高乐名言:“法国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法国是其他形式。”

马克龙政纲有如下特点:第一、兼顾左右。马克龙政纲中有部分内容和菲永立场相似,如鼓吹自由经济、给企业松绑、加强反恐等。而区别于菲永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左翼特色明显。这点从其号召人人机会平等、男女平等;提升工人购买力,为最低工资标准收入者多发一个月工资,即平均每月提高100欧元;加强教育培训、承诺拨款推动困难街区就业等可见一斑。他自诩为“就业候选人”“女权主义候选人”。从中可以看出,马克龙仍旧是社会党属性,但立场属于“中左偏右”。

第二、务实主义(甚至是实用主义)。他既谴责撒切尔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又抨击“倒退”和“闭关自守”。他所提出的政策是自由经济主义为主,重商主义为辅。

第三、拥抱欧洲。其主张加强欧盟建设,不同于勒庞主张退出欧盟、退出欧元区,也不同于菲永的“戴高乐主义”。马克龙主张积极建设强大的欧洲,法国的强大得依附于欧洲的强大才能实现。

笔者看来,马克龙希望通过其政纲实现对法国社会的如下影响。

两个弥合———弥合社会分歧,弥合左右立场。一方面,萨科齐时期没有有效处理好社会矛盾,奥朗德时期虽社会党执政,但是政策并未惠及底层百姓,导致社会分歧愈演愈烈。马克龙的政纲充分考虑到了底层百姓诉求。另一方面,马克龙的措施期待解决法国政治极端化的现象。传统右翼政党立场趋向极右翼,传统左翼政党立场趋向极左翼,政治光谱极化的情况令人担心,马克龙跳出“体制”,政策主张兼顾左右,且体现为“中左、中右”,缓和左右对立和党派对峙。

两个淡化———淡化党派色彩,淡化意识形态。马克龙作为独立候选人,挣脱体制束缚和包袱,所主张的策略基于社会现状,推行实用主义,无需顾及“政治正确”。其经济政策为企业做减法,减轻赋税,盘活企业资源;同时有“底线思维”,强化国家作用,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加法,考虑到弱势群体利益。

两个强化———强化国家内部团结,强化欧盟建设。马克龙纲领消弭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分歧,旨在打造“和谐社会”,另外,强化法语教育,增加身份认同,客观上加强了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同时,他积极打造欧洲的法国,深知法国的强大离不开欧盟的强大,法国的安全同欧洲安全息息相关,这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在如今“逆全球化”病症下是一剂良药。

蜜月期可能不会很长

不过,马克龙当选总统之后的蜜月期可能不会很长,其面前有两座大山需要翻越。

第一是消除信任赤字。马克龙的崛起得益于传统建制派和菲永个人在选民心中的信任赤字。萨科齐和奥朗德时代的法国积重难返,始终未获得新生,选民对主流政党彻底失望,此时马克龙“横空出世”,以“第三条道路”抓人眼球,满足选民“求变求新”的心理。菲永丑闻不断,为马克龙获胜铺平道路。不过,得天下易,守天下难。选举政治可以拼颜值口才,治理国家就得真刀真枪了,到底有几把刷子,选民翘首以盼。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要抛开“乳臭未干”的刻板印象,为选民呈现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马克龙压力不小。

第二是应对左右共治。法国是半总统半议会制,这意味着总统选举不是全部,议会选举同样重要。希拉克当年为了避免左右共治而将总统任期从七年改为五年,从技术上实现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在短时间内先后进行,从而确保议会多数党和总统所在党派一致。但这种良好设想在今年会面临“帮倒忙”的尴尬境地。马克龙的“前进运动”由于成立不久,党员基数有限,在议会中目前还未占有席位。而共和党对多数议席虎视眈眈、志在必得,左右共治看来不可避免。届时,如何处理同社会党、共和党这两个传统的建制派政党的关系将被提上议事日程。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成为主导,还是成为共和党的“傀儡”,抑或是形成一种互利共赢、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值得期待。

马克龙若能上位,其“政治新生”的身份是否可以为法国社会孕育一场“新生”?目前不得而知,但一定任重道远。(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