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声音”传到世界各地

2017-04-27信息快讯网

本报见习记者 姜方

近年来,不少中国当代原创交响乐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本周五晚举行的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又一部充满中华文明底蕴的新作将进行全球首演。它就是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叶小钢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敦煌》。

凝结叶小钢对中国文化思考的代表作 《峨嵋》 《悲欣之歌》 《星光》 和《喜马拉雅之光》 也将在开幕音乐会上奏响。这些作品均为首次在叶小钢的家乡上海演出。叶小钢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中国艺术家都有颗“中国心”,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兴盛了,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以丝绸之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

叶小钢透露,上海交响乐团曾向他委约2部作品,这次再度委约创作,双方对丝路重镇敦煌的主题一拍即合。叶小钢就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期间,曾阅读 《美的历程》 一书,并醉心于该书作者对敦煌文化的描述,他创作于1983年的毕业作品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就以敦煌为题材。“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栋曾发表《敦煌曲谱研究》,我的毕业作品取用了其中的核心音调。”时至今日,叶小钢依然为敦煌的石窟艺术、典籍文献深深折服。“敦煌壁画是历代艺术家情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画中人的一颦一笑都能带给我无数灵感。”

叶小钢此次创作的 《敦煌》,以丝绸之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将西方技法和中国元素融会贯通,谱写出一部风格激昂的交响组曲。他说:“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音乐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音乐家能通过不同方式投入其中,把精彩的‘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希望能在近5年内创作出一部上海题材的新作”

虽然目前叶小钢的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在北京,但他23岁以前的人生是在上海度过的。他表示,此次“上海之春”能够演奏其作品,“于我而言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

就在本月初,叶小钢创作的 《琵琶协奏曲》 由华人琵琶演奏家吴蛮献演于上交音乐厅。吴蛮曾表示,《琵琶协奏曲》“具有浓郁的海派都市文化韵味”。对此,叶小钢表示这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留恋。“我写 《琵琶协奏曲》 的时间很短,当我拿起笔时,那些童年记忆中生动的弄堂市井生活马上浮现于脑海,从甜润的吴侬软语到苏北话音调,都很自然地融入作品之中。”他还表示,自己格外喜欢沪语独有的音韵感,希望能在近5年内创作出一部上海题材的新作。“如今上海拥有大量的文艺院团和场馆,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相关链接

委约新作让交响乐发出中国之声

上海交响乐团近年来频频以国际高度和视野拓展委约创作的版图。委约在国际艺术界是常见创作模式之一。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上交委约的历史由来已久,将其作为长效机制的文艺院团在国内并不多见。上交希望通过与全球作曲家的合作和国内外乐团的共同演绎,探寻凸显中国文化魅力及自信的艺术作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深度传播。”

1978年至今,上交已委约国内外作曲家创作了50余部曲目。其中不少委约作品既促使了全球音乐家聚焦中国文化,也让国内文艺院团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上交与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向作曲家约翰·科里亚委约《甜美的早晨》,糅以李白诗词 《战城南》,2011年先由纽约爱乐进行全球首演,次年再由上交进行亚洲首演;该作的总谱经由知名国际音乐出版机构G.舍尔莫公司出版,从而进入全球各大职业乐团的视野。上交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共同委约中国青年作曲家赵麟,以玄奘取经的故事为背景,创作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由马友友和吴彤分别通过大提琴与笙展现中西思想的对话,在国内首度开启三大乐团联合委约作品。

此外,尝试延伸音乐的维度并拓展其无限可能性,同样是上交近年来委约新作的亮点。2015年上海夏季音乐节中,由上交和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委约美国新锐电子音乐作曲人安迪·保秋创作的《乒乓协奏曲》,把国球元素巧妙融入音乐创作。《乒乓协奏曲》在全球知名古典音乐视频网站 Medici 上创下1个月300多万次的点击量,并被海外多个视频网站、社交媒体转发,很受国外乐迷的欢迎。去年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上交邀请西方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钢琴家、作曲家法齐尔·萨伊,创作并首演钢琴协奏曲《中国狂想曲》,以跨文化的视角展现了他眼里的中国风采。

如今,通过无数作曲家和乐团的共同努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正借着交响乐,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