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原跨界写起了儿童文学
《湾格花原》是马原的首部跨界童话作品。图为基于马原一家人定居的南糯山小院实景所绘制的《湾格花原》一书插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供图)
马原的自画像洋溢着童趣。(马原供图)
曾以“叙事圈套”闻名文坛的作家马原,如今跨界写起了儿童文学。即将出炉的今年 《收获》 长篇专号春卷上,马原最新11万字长篇 《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 首发。故事平实,取材自马原一家人在云南的日常生活,仿佛缭绕着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的花香鸟语。绵密可感的真实细节,交织魔幻象征式寓言,一幅幅人与大自然相生相伴的奇异图景徐徐展开。
马原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动笔写童书,小儿子马格是他最大的动力。“我希望今年8岁的马格在识字过程中,能读到老爸写给他的童书,这是我送给孩子的一份人生大礼包。”而对于64岁的马原来说,塑造出孩童眼里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相当于让文学回归人生初始的出发阶段。他坦言,目前自己最大的变化在于,从前“变着花样”写小说,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现在他更愿意见众生,哪怕是自然界中最不起眼的昆虫小生物,往往也蕴含生命运转、四季变幻之道。
“湾格花原”三部曲完结,以寓言手法趣谈自然
马原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2015年首发于 《人民文学》 的 《湾格花原》,后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他一直构思着系列三部曲,随着今年 《砖红色屋顶》《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 陆续亮相文学刊物,“湾格花原”三部曲完结。“湾格花原”俨然成了马原的精神图腾,这四个字既是马原一家定居的院子名称,也取自大儿子马大湾、小儿子马格、妻子李小花、马原的名字。
《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 的故事透着轻快,被大人唤作小格的6岁男孩正是以幼子马格为原型,小格的爸爸妈妈去尼泊尔旅游,把他留在南糯山的屋子里,让他自己管自己。爸爸本来找了大学里的博士“四眼叔叔”来照顾他,结果“四眼叔叔”没来成,倒来了个三眼叔叔。三眼叔叔身材高大,壮硕,有趣,动手能力强,带来一只大鹅,作为礼物送给小格。小格拥有一项超能力,他能听懂鹅、狗、老鼠、蛇、猫咪等农庄动物的语言,男孩因此发现了很多大人不知道的秘密,他的人生自有一个特殊而完整的世界,对应三眼叔叔眼中的俗世。
在作家、《收获》 资深编辑叶开看来,不同于一般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单视角叙述,《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采用男孩小格、三眼叔叔两人的双重视角展开叙事,即便写相对通俗的儿童文学,马原依然对小说结构有一份“执念”,讲究文字的排兵布阵,但这也可能给小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理解难度。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摆脱了一些童话常见的儿童历险成长、结局皆大欢喜的“套路”,留下感伤味道的悬念结局。
马原的作品细细描摹了人与动物嬉戏的各种趣事,对于身处水泥森林的都市孩子来说,很有些乡间探险的意味。
借着小格的嘴,马原给妻子写了段告白:“我特别欣赏每天喂鸡的那一刻,妈妈端着食盆一路咕咕咕咕地吆喝,山上山下的鸡群从四面八方向妈妈蜂拥过来,妈妈成了鸡司令。那是天下最美的一幅画,而这幅画才是我养鸡的真正理由。而且,家养的鸡生蛋,除了给妈妈内心带来满足,也让她有一种可以向亲朋好友相送的极受欢迎的礼物。鸡支撑了妈妈内心独有的一份骄傲。”
扎根“文学据点”南糯山,业余玩起网络脱口秀
令马原开心的是,身处南糯山,每年至少300个清晨有祥云瑞雾环绕其间,即使是炎炎夏日,山上空气依然凉爽清新,弥漫着草香。眼下正是收新茶的最后阶段,马原每天乐呵呵看着家人与好友采茶制茶,他描述起吸进鼻腔的茶香,就像身体的镇静剂。在马原的定义里,超过60岁后的人生都是老天爷赏的,如今他正过着自己的第二个人生。
而湾格花原的诗意生活,放大了一切的自然细节,听竹子生长,看蜘蛛鸟雀筑巢,这些都为马原创作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南糯山正成为马原新的“文学据点”与“素材宝库”。比如,今年第一期 《上海文学》 首发的马原短篇 《小心踩到蛇》,穿插了大量马原与家人养鸡、种花的日常片段,看似写实,小说尾声却撞上一个颇先锋的结局,让人意外的同时也咀嚼出反差和感动。另一中篇 《谷神屋的贝玛》首发于今年第一期 《十月》,故事的发生地同样在南糯山,故事虚实相间,吊诡十足。在评论界看来,马原远离都市后,试图在原生态山寨重构一座新的精神家园,笔下弥漫着生活的色彩和温情。
有意思的是,最近两个月,马原开始试水网络视频,录制发布了九叔系列脱口秀节目,主题五花八门。马原着灰色T恤,一口浓浓东北腔,就像生活中常见的中老年大叔不停絮絮叨叨家长里短。
想当“网红”吗? 马原笑言,是内心“更接地气”了,这个系列视频,充分满足了他直面平常人生的愿望。“身边人都知道我喜欢说‘歪理’,以前是虚头巴脑地大谈哲学世界观,当然也很有意思,但现在,我更乐于把生活中的小挫折活泼泼拎出来,跟读者网友分享。”
报记者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