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 全力以赴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如今,上海已形成总部经济为主、服务经济为主、研发经济为主的利用外资新格局。图为高楼林立的浦江两岸。本报记者谢震霖摄
■本报记者 唐玮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又一个五年光荣征程即将开启。
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司法、公安、教育、群团等中央交办的改革试点,对于上海来说,过去的五年,正是改革攻坚的五年。
五年来,上海锐意进取、大胆突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于担当的责任感,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五年来,上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全力以赴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改革进行到底
“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01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殷切期望。
改革迈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惟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破除“改革倦怠”和传统的路径依赖,才能把改革进行到底。
2013年9月29日,浦东新区外高桥基隆路9号,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此启航。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将这项“国家试验”交由上海先行先试,体现了中央对上海的信任和重托。
这是一场“动奶酪”的改革———不是对着别人,而是对着政府自己手中的权力。正如市委书记韩正所说,没有自我革新的胸怀,各项改革会很艰难,没有自我革新的精神,就会因为不适应改革的进程而被淘汰。
不栽盆景,勇当苗圃,上海坚守着改革的初心。三年多来,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负面清单,这一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步的制度创新,已成为全国耳熟能详的名词。秉持“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念,120.72平方公里的改革试验田确立下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走出了一条深化改革的新路径。目前,90%左右的国民经济行业对外资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超过90%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改革风劲续征程。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将奋力谋求在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上的新作为,推进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风险压力测试区的先行先试,深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为国家改革开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谋: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有勇有谋,方能成就改革大业。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才能激发出市场主体源源不断的活力。最近几年,上海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引领,重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制度性短板。仅去年一年,通过落实国家各项减税政策、取消和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优化“五险一金”缴费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能源成本等方面政策举措,上海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全年综合减负500亿元左右。
作为全国地方国资重镇,上海率先发布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管好国资、放活国企,加快国企创新转型,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而为了让实体经济中最敏锐的“神经细胞”———民营企业竞相迸发创新活力,上海着力打破民营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面临的隐性壁垒,废除限制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规定。
一座城市的有序发展,经济调整是永恒的课题和主题。这既是冲击,也是倒逼改革和转型的重大机遇。做大高端产业的“分子”,控住粗放发展的“分母”,上海经济实现健康转型,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改革要持续推进,必须靠制度创新,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作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浦东新区“三全工程”最近打响头炮,共有104个区级事权的审批事项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实现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所谓“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以企业、群众的感受度为衡量标准,建设高效优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创业者办理各类许可证,过去难免要反复跑窗口;改革后,只要点击几次鼠标,就实现了“网上全程,一次办成”。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的启动,不但创新了政府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渠道服务,更巩固了“证照分离”改革成果,让市场准入门槛更低。
上海的探索表明:当下的改革已不是单兵突进,各项改革需要协同互动,打好“组合拳”,使各项措施同向发力。审批松了,监管得跟上。眼下,上海已逐步形成覆盖市、区、乡镇街道的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责任清单,并探索行政权力的标准化管理;全面实施按行业、领域、市场等形成的133个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框架。
破: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不破不立,上海的特点历来是用开放倒逼改革。这几年,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在扩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
这是一个开放促改革的鲜活案例:2013年,上海率先在全国试点中外合作经营性培训机构设立审批,不少外商投资机构嗅到商机,萌生出开设培训机构的意向。服务业开放有突破,政府审批如何创新? 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尝试通过优化流程,探索制定新的制度规则,又为申请企业提供全过程政策咨询和筹建辅导。前不久,全国首家经批准正式开业的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迎来首批学生。
如今,上海已形成总部经济为主、服务经济为主、研发经济为主的利用外资新格局,利用外资能级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德国光学巨头蔡司集团借助上海在贸易、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创新的叠加优势,由外高桥保税区内一家只有数名销售人员的贸易公司起步,转型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今天,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度调整。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就在4月27日,上海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一系列开放措施的推出标志着这座城市将更加注重提高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扩大开放。
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始终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标世界最高水平,上海亮明的正是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说:“上海面向未来的几大发展目标,国际化是共同的特点。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还要靠开放。上海有基础、有条件率先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立: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体现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上海,改革精准对接民心所向,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不断落地。
通过推广“四合一”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上海已逐步构建起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执法、技术支撑相衔接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监管得到加强,民众“舌尖”、出行等生产生活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上海坚持以教育规划为统领,有效完善教育治理和规则制度体系,城乡教育一体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高考改革着力于用多把“尺子”量学生,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高考改革的有序推进、稳妥实施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群团改革“接地气”,上海工青妇等内设机构精简幅度不低于25%,“瘦身”的同时“增能”,初步建立起机关小、基层强、覆盖全的组织体系,大胆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具体模式,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在群众中刷出了“存在感”。
五年一瞬,新的更高起点当有全新作为。上海将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