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吗

2017-06-19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姜澎

我们传统认知的严父慈母其实并非中国单一的传统家庭模式,而现在流行的所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的说法,也并非因为父亲比母亲更智慧、视野更宽广。父亲节到来之际,上海纽约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发表了她对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结论也许颠覆了传统中对父亲的认识。

社会发展影响父亲角色与身份

李萱称,社会的平等程度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资源,都会对家庭产生影响,也影响着父亲角色的建构。

关于父亲的实证研究,在全世界主要从二战以后才开始出现。此前,不论是心理学界还是社会学界都少有关于父亲的研究。而中国的学术界关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从目前所能够找到的零星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前现代农业社会中国的典型父亲,结合了传统儒释道里的个人美德和家庭伦理。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父母在养家、教育和家庭权威方面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父亲的角色在家庭生活中淡化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父亲的缺失”。在当代中国,父亲的角色模式又有了深刻的转变。随着全球化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朝着以孩子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严父慈母”的描述始于明代

中国人一般认为,严父慈母是传统的家庭模式,其实并非如此。

这一家庭模式的描述,直到明代才出现。此后众多古籍中,凡是提到严父慈母的,也往往是描述某人生平时偶尔会用到,并非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定之规。

至于中国现代社会,李萱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和城市家庭进行了大量入户调查发现,中国家庭的父亲与孩子的情感表达模式,大多数可以用“温暖”来描述,并且大多数父亲都参与育儿。调查同样发现,父亲表达关心的方式最常用的是给孩子和家人做好吃的,其次是记得孩子想要的礼物,在适当的时候买给孩子。李萱说:“中国的父亲表达爱可能更‘实用主义’,很少用语言表达。不过这也符合东亚文化的传统。”

父亲对孩子有多方面影响

常有关于“父亲带的孩子更聪明,更高瞻远瞩,更有决断力”的说法见诸媒体,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李萱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于父亲与孩子互动的质量,还在于父亲参与育儿缓解了母亲的压力,使得儿童能够得到更丰富与和谐的人际资源。

现有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影响孩子的方式,不因他们的性别不同而不同。心理学家关注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质量和次数,但是,父亲在家庭环境中如何与其他成年人交流,对于孩子来说也很重要。在独生子女家庭,这往往是指父亲和母亲的互动,以及双方的社交互动模式。

李萱称,父亲参与儿童的养育,让儿童除母亲外有第二个人互动,并且三个人的互动模式为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了更多情感和人际资源。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