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飞:“老将”驻村,村民心安

2017-06-19信息快讯网

 

陈学飞:“老将”驻村,村民心安-信息快讯网

上图:陈学飞在田间和农民聊家常。(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沈竹士

上个月,全国公安系统召开英模立功表彰大会,上海公安系统共有52个集体和个人荣获表彰,30名民警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陈学飞可能是其中最“土气”的那一个。

练塘镇偏居上海西南,远离青浦主城区,进城得渡过黄浦江上游的泖河。小镇与松江石湖荡镇、金山枫泾镇接壤,再往西就是浙江省嘉善县了。蒸夏村,毗邻练塘工业园区,是镇上唯一一个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倒挂的行政村。

陈学飞的岗位就在这里。他得过些嘉奖,立过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也因为抓贼而受过伤。他经手的都不是什么惊天大案,无非是这里的村民丢了手机,那里的工厂被偷了钢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不忘初心。

近年来,上海社区警务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一居一警”“一村一警”的资源配置充实了基层公共安全服务。不经意间,驻村民警陈学飞成了这场改革中的表率。

农民的儿子

陈学飞还不太习惯面对荣誉。他挠了挠自己的发际线,露出一个苦恼人的笑:“要我写自己的事迹报告,最好嘛要写得感人一点。”他张开自己的手掌,“写了一遍,又写一遍,总共写了五稿。”

他所习惯的是另外一些事情。公安局请人帮他写事迹材料:有一回,老陈从村里走访回来,天要下雨,想起老百姓在警务室门前晒麦子,他就喊来几个协管员把麦子堆起来,盖上油布。

“为啥?不是我思想好。我在农村长大,什么活都干过。在农村,邻里之间遇到这种事,都会搭把手互相帮忙。这是很自然的。”

陈学飞是青浦本地人。家里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那时营养不好,身体太弱。唯独陈学飞身高一米八,又黑又壮,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上了一年中专,就参加了村里的联防队。过了一年,当上了联防队副队长。

他回忆一次夜里抓小偷的经历。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他和搭档守在小偷出没的旧仓库边。仓库边上有个茅坑,臭气熏天。凌晨两点,终于发现有人出没,陈学飞扯开步子追。追到半途,咦,搭档落在后面不见了。黑漆漆的田间只有他一人,但他也顾不了那么多,继续追,最后把气喘吁吁的小偷摁在泥地里。

后来,陈学飞成了一名警察。他没上过警校,没有学历,入党也比别人更晚。但他有的是经验。2013年,派出所社区民警要驻村,领导点将:“让老陈去。”

镇村的“老将”

陈学飞是一个老派的警察。他身上保留着刑警的传统看家本事。

他喜欢画图。村里发生系列入室窃案,小偷每次翻阳台进门,从无名小路逃跑。村民们人心惶惶。老陈描出了案发现场的平面图,让联防队员把纵横道路记住。到了他值班的那个晚上,凌晨四点又有报警。队员们奔向周边小路,果然看到一个人扛着自行车跑远了。

老陈顺路摸去,不觉已是清晨。在大路边的公交车站,他瞧见了一个男人。“我是等公交车的……”等车?一摸,这人衣服湿透了,露水混着泥水。老陈二话不说,把他摁倒!

老陈不破案子就睡不着觉。练塘最出名的特产是茭白。种茭白最不可缺少的是水。有一年蒸夏村的水泵频频被偷。村里安了新水泵,被偷;给水泵搭起小屋,还是被偷。联防队员们脸上无光,全村人的眼睛看着呢。花了几个月时间,这个案子最后在老陈手里破了。

他不愿意轻易放过任何一条线索。村里有人被偷了四千块钱,监控探头记录到了小偷的身影:不是一张熟面孔。老陈抽着烟把录像看了几遍,发现这个人嘴里似是叼着香烟———他在现场提取了6枚新鲜的烟蒂,分局刑事科学部门通过生物证据比对,确定了小偷的身份和暂住地址。

寂寞守夜人

驻村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每周,他六天在村里上班、两天在警务室过夜。警务室外的空地上有一个篮球架,却见不到什么人来打球。院子外是静悄悄的荷花塘。

下午,老陈把两只小小的塑料袋放到桌上,一只装的是猪肉,另一只装的是毛豆。他会烧菜。但只有他和联防队员两个人吃晚饭。米淘多了,吃不了;淘少吧,水多易烂,水少会干。乡下的夜晚来得比城里早,吃完晚饭,窗外能听到土狗的吠声。

警察背负得了寂寞,村民才能过得更安心。老陈驻村,不仅破案靠得住,还带来了资源。村里本来没有任何技防设施。2014年,老陈想办法给村里装上了40多个监控探头。挖坑、竖杆、搅拌水泥黄沙,都是他和联防队员来干。有了探头,村民的安全感更强了。

派出所对驻村民警是支持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考核,使他能把更多精力花在村里。老陈过得很单纯。他擅长破案,就和当年离开家参加联防队时所做的一样。更重要的是,有他在,村民心安。

人物小传

陈学飞,青浦公安分局练塘派出所蒸夏警务区驻村社区民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三级警长。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2013年社区民警警务机制改革试点时,成为青浦公安分局首位驻村民警。今年5月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