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排场和人气,成就不了“演员的自我修养”

2017-06-21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黄启哲

“前两部面包车是工作人员,第三部面包车才下来明星。我给你数数:一个化妆、一个梳头,服装师及其助理、经纪人及其助理,演员生活助理、英语老师,三人拍照团队、三位司机再加明星本人,一共15个人。对比我合作过的蒂姆·罗宾斯和艾德里安·布劳迪两个奥斯卡获奖男演员,都是只身来中国拍戏,配一个翻译在机场等着就行,没任何别的要求。”这可不是什么相声段子,而是导演冯小刚的真实经历。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关于演员,导演有话说”论坛上,冯小刚的一席话,引发其他同行的共鸣。宁浩、徐峥、陆川等多位影人历数影视行业眼下的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针对某些青年演员讲排场、不敬业、天价片酬等问题进行抨击。在希望青年演员严格自我要求的同时,业界人士呼吁净化行业生态,艺术标尺不应被商业逻辑所绑架。

演员是作品里“滚”出来的,明星是流量“捧”出来的

有资深演员曾感慨:过去的演员是从作品里“滚”出来的,而现在不少明星的走红“全凭一张脸”。只要有粉丝流量,没有表演经验的偶像明星却能轻易“空降”,出演各种影视剧男女主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选角的标准从“适合不适合”变成“颜值够不够高”,陆川忧虑影视剧中的角色最终都会“长得都特别漂亮,但是也特别像”。

这些明星有多红,档期就有多紧张。陆川对此十分无奈:“以前见演员特别好约,刘烨、吴彦祖、周润发,只要聊戏,都能见到。而现在要见一个年轻演员,有四个经纪人拦着说不能见,开机那天能 (把时间安排) 给你就不错了。”徐峥深有同感,影视剧单是造型就要花三四次来反复调试。对此,现在的年轻演员都留不出时间,更不必说作为演员本分的体验生活。而翻看网络话题,演员拍戏蹭破了皮、中暑晕倒,都要被作为“敬业”的宣传点大肆炒作。足见敬业的标尺正在被拉低,作为演员的标准也在被拉低。

面对非议,青年演员也有委屈,他们中不少人在公开场合都曾表示“会把德艺双馨当做一个标杆去努力”“想演好戏首先得学会怎样做人”,冯小刚也承认:“这些孩子没有问题,他们见到长辈很尊重,感觉也很努力,很想演好戏。”

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依旧窘迫。其背后的产业捆绑着他们在镜头、舞台和秀场间疲于奔命,有的人档期已经排到了2019年。没有沉淀和学习的时间,又如何能提高演员的自我修养?在五六档综艺真人秀中“奔跑”“相爱”,给一部戏留出的档期不过零碎的十几天,又谈何潜心艺术、钻研角色?

“天价零演技”明星频现,谁是始作俑者

尽管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这样的明星仍有市场:动辄过亿的影视制作成本,有七八成付给了其中某一两个当红演员。说到底片方看重的不是明星本人,而是其能够带来的粉丝经济。其片酬越高,经纪公司看到的“商机”越多,广告代言、时尚资源、综艺邀约纷至沓来。曝光机会多了,明星的热度更见涨,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引发一系列不良现象的连锁反应。所以,哄抬明星身价,片方“挣快钱”的商业逻辑难辞其咎。

不过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仅凭明星撑起的低品质电影遭遇票房滑铁卢,不少电影在口碑网站的评分惨不忍睹。“鲜肉”这剂市场猛药逐渐失效,市场的喧闹终难长久,泡沫褪去,比拼的还是内功。

中国不缺好演员,而好演员也并不缺乏观众认可甚至追捧,越来越多中生代演员在网络获得年轻人的喜爱,靠的还是优质的作品和立得住的角色。徐峥认为,眼下影视界缺少的是健康生态,“让真正会演戏的人转换为有流量的演员”。他呼吁影视投资方和创作者不要以流量为标准,要敢于用人,不被市场的畸形生态所绑架。

©2014-2025 dbsqp.com